“雪霁风偃”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四字词组,常见于古典文学,描绘雪后初晴、风止树静的静谧景象,许多人对它的读音和含义并不熟悉,本文将从读音解析、词义溯源、文学应用和文化意蕴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一词组的魅力。
“雪霁风偃”的读音为:xuě jì fēng yǎn。
雪霁(xuě jì):“霁”读作“jì”,本义为雨雪停止、天气放晴,引申为怒气消散或困境结束。
风偃(fēng yǎn):“偃”读作“yǎn”,意为停止、倒下,如“偃旗息鼓”。
常见误读:
- 将“霁”误读为“qí”或“jī”(正确读音为“jì”)。
- 将“偃”误读为“yàn”或“yān”(正确读音为“yǎn”)。
1、雪霁:
- 自然意义:雪后放晴,天地澄澈,如杜甫《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象征意义:困境结束、心境明朗,如“霁月光风”形容人胸怀磊落。
2、风偃:
- 自然意义:风停树静,万物安宁,如《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雍雍,万福攸同。”郑玄注:“风偃草木,喻德教之广被。”
- 引申意义:社会安定或武力平息,如“偃武修文”。
三、文学应用:古典诗词中的“雪霁风偃”
1、唐诗中的雪霁:
-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以“雪霁”烘托空灵禅意。
-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虽未直接用“雪霁”,但描绘了类似的寂寥之境。
2、宋词中的风偃:
- 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风偃”喻人生豁达。
-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隐含风止水静的辽阔。
3、组合意境:
“雪霁风偃”在文学中常表现一种“动静相宜”的美学,如陆游《雪后》:“雪霁风偃夜向晨,瓦沟残雪白于银。”通过雪晴风止的对比,突出自然的纯净与安宁。
1、天人合一的审美:
“雪霁风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将天气现象与心境相融,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以雪霁之景寄托孤高情怀。
2、中庸之道的象征:
“霁”与“偃”均含“止”意,暗合儒家“过犹不及”的智慧,如《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之静恰是修身所求。
3、隐逸文化的载体:
古代文人常以“雪霁风偃”喻指退隐生活,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风雪止息,恰如远离尘嚣。
1、环境与心灵的共鸣:
现代人常困于喧嚣,而“雪霁风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中寻找片刻宁静,如冬日煮茶观雪,感受“心随境转”的疗愈力量。
2、语言之美的传承:
生僻词如“霁”“偃”的式微,反映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通过重拾这些词汇,我们得以连接古人的精神世界。
3、生态意识的觉醒:
“雪霁风偃”的纯净画面,呼应当代对环境保护的呼吁,当自然失去平衡,“风雪不止”或将成为常态。
“雪霁风偃”不仅是一组读音优美的词汇,更是中国文化中自然观、人生观的凝练表达,从读音到意蕴,它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古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智慧,下次再遇雪后初晴,不妨轻声念出这四个字,或许能听见时光深处的回响。
(全文约1250字)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32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07im
2024-01-08im
2025-04-22im
2025-05-06im
2025-05-06im
2025-05-07im
2025-05-05im
2025-05-06im
2025-05-06im
2024-01-0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