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张籍的调怎么读?——一个汉字读音背后的文化探微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0日 阅读:69 评论:0

"调张籍"这个短语出自唐代文坛,quot;调"字的读音一直存在争议,这个看似简单的读音问题,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调"字的正确读音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调张籍的调怎么读?——一个汉字读音背后的文化探微

"调张籍"的出处与背景

"调张籍"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调张籍》一诗,这首诗是韩愈写给同时代诗人张籍的,诗中既有对张籍诗才的赞赏,也表达了韩愈自己的文学主张,要理解"调"字的正确读音,首先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张籍(约766-830年),字文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建并称"张王",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韩愈(768-824年)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与张籍有着深厚的友谊和文学交流。《调张籍》一诗正是这种文人交往的见证。

在唐代,"调"字已有多个读音和含义,据《广韵》记载,"调"有"徒聊切"(diào)和"徒吊切"(tiáo)两种主要读音,分别对应不同的词义,这种多音现象为后世理解"调张籍"的"调"字带来了困惑。

"调"字的多音辨析

现代汉语中,"调"主要有两个读音:tiáo和diào,读作tiáo时,主要有以下几个含义:

1、调和、调整,如"调味"、"调解";

2、挑逗、戏弄,如"调笑"、"调情";

3、训练、驯养,如"调教"。

读作diào时,主要含义包括:

1、调动、分派,如"调职"、"调兵遣将";

2、调查、了解,如"调研";

3、音调、曲调,如"调子"、"小调";

4、风格、格调,如"情调"、"笔调"。

回到"调张籍"这一特定语境,我们需要考察韩愈原诗的意图,从诗的内容看,既有对张籍的调侃,也有对其诗风的评价,更有文学主张的交流,两种读音似乎都有一定道理,这也正是争议所在。

学术界的争议与考证

quot;调张籍"的"调"字读音,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读作diào,理由如下:

1、诗中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等句,是对诗歌风格的评价,与"格调"之意相关;

2、"调"在古代有"品评"之意,如"调品",读diào更符合;

3、宋代以来的部分注疏家持此观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读作tiáo,论据包括:

1、诗中有"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等句,带有调侃意味;

2、韩愈与张籍关系亲密,以诗相"调"符合文人交往习惯;

3、唐代"调"作"戏弄"解时多读tiáo;

4、清代学者多支持此说。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分析,唐代"调"字的两个读音已有明确区分,但在具体使用中存在交叉,文献学家周祖谟通过考证唐代用韵规律,认为在此诗中读tiáo更为可能。

当代学者张涌泉则指出,理解古代诗文读音应兼顾语言规律和文学语境,在"调张籍"这一特例中,两种读音都有合理性,但tiáo更能体现诗人间的亲密关系和诗的幽默风格。

读音背后的文化意蕴

"调"字读音的选择不仅关乎语音学,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交往的特有方式,古代文人之间常以诗词唱和、相互调侃为雅事,这种"调"既是文学交流,也是友情的体现。

唐代文人尤其注重诗文的"格调"(diào),即作品的风格气韵,韩愈作为古文运动领袖,对诗歌格调有独到见解,《调张籍》中确实包含这方面的讨论,但同时,唐代文人交往又极重风趣,相互"调"(tiáo)笑是常见的交际方式。

这种一字多音、一音多义的现象,恰恰展示了汉语的丰富性和中国文化"中庸"的特质——不追求非此即彼的绝对,而是在具体语境中寻求最恰当的表达,读音的选择因此成为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一把钥匙。

现代应用与教学建议

在现代汉语学习和应用中,"调张籍"作为一个固定短语,其读音应当如何对待?我们建议:

1、在文学专业领域,应了解两种读音的合理性,根据具体解读需要选择;

2、在普通语文教学中,可采用读tiáo的通行做法,但需说明历史争议;

3、在古诗朗诵中,朗读者可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选择读音;

4、工具书编纂中,宜两音并收,注明各自的理据。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讲授这一知识点时,不应简单给出结论,而应引导学生思考语言演变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设计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读音带来的理解差异。

"调张籍"的"调"字读音争议,表面是语音问题,实质是文化解读的多维性,通过这一案例,我们看到了汉语语音的历时演变、文学语境的丰富内涵以及学术考据的严谨方法。

或许,最可贵的不是得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探究过程中对汉语特质和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言:"语言之妙,正在其不确定性中见确定,模糊处显精确。"

回到最初的问题——"调张籍"的"调"怎么读?在充分了解各种证据后,我们可以说:读tiáo更贴近诗人间的亲密互动,读diào更侧重文学批评的层面,两种读音各有所本,各得其所,正是汉语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32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