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歌与人生

多暇是什么?——论现代人如何重新定义与享受闲暇时光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0日 阅读:54 评论:0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多暇"(意为拥有大量空闲时间)常被误解为懒惰或无所事事,有人羡慕"多暇"者的自由,也有人将其视为缺乏上进心的表现,但"多暇"究竟是什么?是时间的冗余,还是生活智慧的体现?本文将从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探讨"多暇"的本质,并思考如何让闲暇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

**一、"多暇"的词源与文化内涵

多暇是什么?——论现代人如何重新定义与享受闲暇时光

"多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如《诗经·小雅》中"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郑玄注解说"无良者,多暇而轻慢也",这里的"多暇"略带贬义,指因空闲而生出怠惰,在道家思想中,"闲"却是至高境界——庄子提倡"逍遥游",认为人需通过闲暇才能抵达精神自由。

东西方文化对闲暇的认知差异显著: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尼各可伦理学》中提出,闲暇是"一切行动的第一原则",真正的幸福源于沉思与创造。

工业革命后:闲暇被异化为"工作后的补偿",人们用消费填充空闲,而非用于自我提升。

现代人虽拥有更多技术带来的便利,却陷入"时间贫困"——表面忙碌,实则被碎片化信息占据,真正的"多暇"反而稀缺。

二、心理学视角:为何我们难以享受"多暇"?

1、"忙碌崇拜"的社会心理

斯坦福大学教授杰弗里·普费弗指出,现代社会将忙碌等同于价值,"我没时间"成为身份象征,这种心态使人对闲暇产生罪恶感,甚至主动用无效忙碌填满时间。

2、注意力经济的掠夺

科技公司通过算法争夺用户注意力,导致"多暇"被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即时快感消耗,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心流"(专注投入的状态)需要整块闲暇时间,而碎片化娱乐剥夺了深度体验的可能。

3、恐惧空虚的潜意识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道:"人类所有问题都源于无法安静地独处一室。"许多人害怕闲暇带来的孤独感,因而用噪声麻痹自己。

三、重构"多暇":从消耗到创造的转变

真正的"多暇"不是时间的空白,而是主动选择的自由,以下是重新定义闲暇的三种路径:

**生产性闲暇

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中强调,闲暇是"精神的庆典"。

- 莫扎特在散步时构思旋律;

- 村上春树通过长跑激发写作灵感。

将闲暇用于创造性活动,能实现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成为真正的自己"。

2.深度休闲(Serious Leisure)

社会学家罗伯特·斯特宾斯提出,"深度休闲"指系统性投入爱好(如园艺、乐器),其价值堪比职业成就。

- 爱因斯坦用小提琴调剂科研压力;

- 程序员在开源项目中的非功利性贡献。

**无为的艺术

中国文人传统中的"闲适"(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与意大利的"甜蜜无所事事"(Dolce Far Niente)异曲同工——允许自己偶尔"浪费时间",反而能唤醒感知力。

四、实践建议:如何在忙碌中培育"多暇"?

1、量化分析时间

记录一周时间分配,区分"被动消遣"(如刷手机)与"主动闲暇"(如阅读),逐步减少前者。

2、设定"数字安息日"

每周留出半天远离电子设备,尝试冥想、手工艺等低刺激活动。

3、建立闲暇仪式感

如固定晚间一小时用于学习新技能,或将周末清晨留给自然漫步。

4、接受"无聊"的馈赠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无聊能激活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促进创新思维。

"多暇"的本质不是时间的多寡,而是主体性的觉醒,在《倦怠社会》中,韩炳哲批判现代人成了"功绩主体",自我剥削直至窒息,而 reclaim( reclaim )闲暇,意味着 reclaim 生而为人的完整性——在停下脚步的间隙,我们才能听见雪落、风吟,与内心真实的回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54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