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歌与人生

白马篇曹植,千古名篇的字数与深意探析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0日 阅读:95 评论:0

《白马篇》曹植:多少字?解析其文学价值与英雄气概

白马篇曹植,千古名篇的字数与深意探析

文章正文

曹植,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之杰”,其诗赋文采斐然,尤以《白马篇》最为人称道,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曹植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塑造了一位忠勇无畏的游侠形象,许多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常常会问一个问题:《白马篇》究竟有多少字?本文将从字数统计入手,深入分析《白马篇》的文学结构、艺术特色及其在曹植作品中的地位,并探讨其背后的英雄主义精神。

**一、《白马篇》的字数统计

《白马篇》全诗共28句,每句5字,总计140字,其原文如下: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从字数上看,这首诗虽短,但气势磅礴,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曹植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二、《白马篇》的文学结构与艺术特色

**1. 五言古诗的典范

《白马篇》采用五言句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曹植在诗中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对仗工整)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动作描写生动)

**2. 英雄形象的塑造

诗中塑造了一位来自幽并(今河北、山西一带)的游侠形象,他武艺高强、忠勇无畏,甘愿为国捐躯,曹植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如“控弦”“仰手”“俯身”等,生动刻画了这位英雄的矫健身手。

**3. 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

诗歌末尾四句尤为震撼: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四句展现了游侠视死如归的豪情,也反映了曹植本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

三、《白马篇》在曹植作品中的地位

曹植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赋,而《白马篇》被认为是其“游侠诗”的代表作之一,与《洛神赋》的浪漫飘逸不同,《白马篇》充满阳刚之气,展现了曹植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1. 与《洛神赋》的对比

- 《洛神赋》以神话传说为背景,语言华美,情感细腻。

- 《白马篇》则以现实英雄为主题,语言刚健,情感激昂。

**2. 与曹操、曹丕诗歌的异同

- 曹操的诗(如《短歌行》)多表现政治抱负,风格雄浑。

- 曹丕的诗(如《燕歌行》)偏重抒情,风格婉约。

- 曹植的《白马篇》则兼具豪放与细腻,既有英雄气概,又有个人情感。

四、《白马篇》的历史背景与英雄主义精神

《白马篇》创作于三国时期,当时战乱频繁,英雄辈出,曹植借游侠形象,表达了自己渴望报国的志向

**1. 游侠文化的体现

汉代至魏晋时期,游侠文化盛行,许多文人歌颂侠客精神。《白马篇》正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2. 曹植的政治抱负

曹植早年深受曹操器重,但后来因政治斗争失势,他在诗中借游侠之口,抒发自己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

**3. 对后世的影响

《白马篇》对后世边塞诗、豪放派诗词影响深远,如李白的《侠客行》、王昌龄的《从军行》等,均可见其影子。

《白马篇》虽仅140字,却凝聚了曹植的文学才华与英雄情怀,它不仅是一首描写游侠的诗歌,更是一曲慷慨激昂的英雄赞歌,通过分析其字数、结构、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与精神内涵。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不仅是游侠的誓言,也是曹植内心的呐喊,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

**(全文共计约1200字)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59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