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载在盟府"的正确读音解析
"载在盟府"这一短语的正确读音为"zài zài méng fǔ"。"载"字在此处读作第四声"zài",意为"记录、记载";"在"字读作第四声"zài",表示"存在于";"盟"字读作第二声"méng",指"盟约、誓约";"府"字读作第三声"fǔ",意为"官府、机构"。
这一读音判断基于以下几个语言学依据:
1、古代汉语中"载"作动词表示记载时通常读第四声,如《说文解字》:"载,乘也,从车,𢦏声。"段玉裁注:"凡物所盛曰载,引申之凡所盛受皆曰载。"
2、"盟府"作为专有名词指古代掌管盟约的官府机构,历代典籍中均保持"méng fǔ"的读音不变。
3、从语法结构看,"载在盟府"是动补结构,前一个"载"为动词,后一个"在"为介词,这种结构在古代文献中常见。
常见误读包括将第一个"载"读作第三声"zǎi",或将"盟"读作第一声"mēng",这些都不符合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传统。
二、"盟府"的历史沿革与职能
盟府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机构,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周礼·秋官》记载:"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则会同而盟。"这表明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设立了专门管理盟约的官职和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盟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左传》中多次提到"盟府",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藏在盟府,大师职之。"这一时期的盟府主要负责:
1、保管诸侯国之间的盟约文书
2、监督盟约的执行情况
3、记录违背盟约的行为
4、为王室提供盟约咨询服务
汉代以后,盟府的职能逐渐被纳入尚书台、中书省等中央机构,但"盟府"一词仍作为典故保留在文献中,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古者盟誓,皆有府库以藏其书。"说明盟府的文书保管功能一直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盟府不仅保管国与国之间的盟约,也收藏重要的政治誓约和宗族间的契约文书,是古代中国契约精神和政治诚信的重要制度体现。
三、"载在盟府"的文献出处与典故
"载在盟府"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这一典故讲述了周成王时期,周公旦和太公望(姜子牙)共同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国家,为表彰他们的功绩并确保后代和睦相处,成王特赐盟约,规定两家子孙世代不得相互侵害,这份盟约被郑重地记录并保存在盟府中,由太师负责保管。
在后世文献中,"载在盟府"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短语,用来形容:
1、重要誓约被官方正式记录
2、具有高度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承诺
3、需要世代遵守的庄严约定
4、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记载
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诸葛亮引用此典:"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载在盟府,藏之名山。"
四、"载在盟府"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载在盟府"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伦理道德:
1、契约精神:体现了古代中国"重然诺"的契约观念,盟约一旦订立并被"载在盟府",就具有神圣不可违背的性质。《穀梁传》云:"盟誓之言,岂敢背之?"反映了古人对契约的敬畏。
2、政治诚信:盟府作为第三方保管机构,增强了盟约的公信力。《礼记·曲礼》说:"约信曰誓,涖牲曰盟",说明古人通过庄严仪式强化承诺的约束力。
3、历史意识:将重要盟约载入盟府,体现了"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荀子·君道》言:"盟约不信,则战伐不止",历史记录成为维持政治秩序的工具。
4、法律观念:盟府所藏盟约具有准法律效力,是中国古代习惯法的重要来源。《周礼》记载"司盟"职掌"盟万民之犯命者",说明盟约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的功能。
5、文化传承:盟府保存的文献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就曾参考盟府档案,他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五、"载在盟府"的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载在盟府"这一古老概念仍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1、制度建设:现代档案管理、公证制度可视为"盟府"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强调重要文件保存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2、契约精神: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契约经济,"载在盟府"所体现的尊重契约、信守承诺的精神对商业社会尤为重要。
3、政治透明:古代盟府的公开展示功能启示现代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让重要决策和承诺"有案可查"。
4、文化传承: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承担着类似"盟府"的文化记忆功能,应当得到足够重视和投入。
5、国际关系:现代国际法中的条约保存制度(如联合国条约库)与古代"盟府"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人类对和平共处原则的不懈追求。
"载在盟府"不仅是一个需要正确读音(zài zài méng fǔ)的历史短语,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概念,从西周时期的实体机构,到后世文献中的文化符号,"盟府"见证了中华文明对诚信、契约和历史的尊重,在当代社会,我们或许不再设立名为"盟府"的机构,但其中蕴含的尊重承诺、珍视历史、维护诚信的精神内核,仍然值得我们在各个领域传承和发扬,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典故,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古代文献,更能从中汲取有益于现代生活的文化智慧。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76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4-02-25im
2025-04-17im
2023-05-25im
2025-04-17im
2023-06-19im
2025-04-18im
2023-06-13im
2023-05-25im
2025-04-1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