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头发不仅是身体的一部分,更是情感、身份与文化的象征,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唐诗宋词,长发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成为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对象,本文将系统梳理古代汉语中关于长发的各种表达方式,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趣,并分析长发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一、古代汉语中& quot ;长发"的基本表达
在古代汉语中,对长发的描述丰富多样,既有单字表述,也有复合词汇,最常见的单字表述包括"发"、"鬓"、"髻"等。《说文解字》释"发"为"根也",强调其作为身体根基的意涵;"鬓"特指耳边的头发,《释名》解释为"在颊旁曰鬓";"髻"则指束起的头发,《仪礼》中有"妇人髻而縰"的记载。
复合词汇方面,"青丝"是最富诗意的表达之一,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青丝喻青春,白发叹老去。"云鬓"则形容女子鬓发如云般浓密柔美,《木兰诗》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句。"绿鬓"多见于六朝诗文,形容乌黑发亮的头发,如鲍照《拟行路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还有"乌发"(黑发)、"华发"(花白头发)、"垂髫"(儿童下垂的短发)、"总角"(儿童束发为两角)等表达,各具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对不同长度、样式的头发有细致区分。《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拂髦;总角,衿缨。"说明古人对不同人生阶段的发式有严格规定。
二、长发在古代文学中的文化意蕴
长发在古代文学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首先是美丽与青春的象征。《诗经·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虽未直接描写头发,但"螓首"一词暗示了额头与发际线的美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邻之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同样以部分代整体,头发的美感不言而喻。
长发常与相思、愁绪相关联。《诗经·邶风·柏舟》中"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以男子发型表达爱慕之情,李白《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虽未直言头发,但"美人如花"的意象自然包含了对秀发的想象,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通过少女形象间接唤起对秀发的联想。
第三,头发在古代还具有政治与道德意涵。《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初,公为童子,国人追狼,公获之,其御曰:'童子曰:「吾闻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里的"童子"发型暗示了政治秩序的紊乱,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虽以"青青子衿"表达求贤若渴,但也隐含了对士人仪容(包括发式)的重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剃发"与"蓄发"成为出世与入世的象征,唐代诗人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通过寺庙意象间接反映了僧侣的剃发习俗,与世俗的长发形成对比。
三、不同历史时期长发表达的特点
先秦时期,长发表达较为质朴。《诗经》中多处提到头发,如《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卷之,发则有旟",用"卷发如虿"(头发卷曲如蝎子尾巴)形容贵族女子的发型。《楚辞》中,头发意象开始带有浪漫色彩,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虽未直接写发,但"高冠"意象与发型相关。
两汉时期,随着赋体文学的兴起,对长发的描写趋于华丽,司马相如《美人赋》"云发丰艳,蛾眉皓齿",直接以"云发"形容美人秀发,张衡《七辩》"鬒发玄髻,光可以鉴",用"鬒发"(黑而密的头发)展现女性美,这一时期,头发成为女性美的重要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发意象更添哲理色彩,陶渊明《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虽未直言头发,但"华首"(美丽的头)包含对秀发的想象,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生动描绘了小女孩的鬓发。
唐宋时期,长发表达达到艺术巅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有精彩描写,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以"云想衣裳"唤起对美人的整体想象,包括秀发,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用"鬓云"形容女子鬓发如云般柔美,宋代词人柳永、苏轼、李清照等也多有佳作,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通过动态描写,间接展现了少女的鬓发仪态。
元明清时期,长发描写更趋细腻。《西厢记》中"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鸾绡玉笋长"虽写手足,但整体形象包含对秀发的想象。《红楼梦》中对女性发型的描写极为细致,如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展现了贵族妇女的复杂发饰。
四、长发相关的古代习俗与礼仪
古代中国对头发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将头发视为父母所赐,不可轻易损伤,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将头发束起加冠,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用簪子固定头发,表示可以婚配。《仪礼·士冠礼》详细记载了冠礼的程序,其中对头发的处理十分讲究。
婚姻习俗中,头发象征结发夫妻,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用"结发"表示婚姻关系。《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展现了头发在婚姻中的象征意义,古代还有"结发夫妻"的说法,指原配夫妻。
丧葬礼仪中,断发表示哀悼。《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杞梁死,其妻无所归,乃枕其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虽未直接言及断发,但展现了丧葬礼仪的严格,历史上著名的"断发纹身"习俗,也反映了头发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五、结语
从"青丝"到"云鬓",从"绿鬓"到"华发",古代汉语中关于长发的丰富表达,展现了中国人对头发的独特审美与文化理解,这些表达不仅记录了古人对身体美的欣赏,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内涵,通过对这些表达方式的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微之处,感受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在当代社会,虽然发型观念已大为改变,但这些优美的古文表达依然能唤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敬意,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和文化滋养。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82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