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的骑怎么读?——从杜牧诗作看汉字音韵流变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1日 阅读:139 评论:0

一、引言:一字之疑引发的千年讨论

过华清宫的骑怎么读?——从杜牧诗作看汉字音韵流变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这首《过华清宫》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讽刺,成为唐代咏史绝句中的典范之作,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字读音,却在当代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究竟应该读作"qí"还是"jì"?

这个看似简单的读音问题,实则牵涉到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诗词格律的要求以及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复杂关系,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许多古汉语中的异读字被统一简化,"骑"字的"jì"音就是其中之一,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将"骑"统读为"qí",取消了"jì"的读音,这一变化在学界和文化界引发了持续讨论。

本文将从音韵学、诗律学和语言规范三个维度,深入探讨"骑"字在《过华清宫》中的正确读法,并透过这一微观案例,观察汉语语音演变的宏观规律,思考如何在语言发展中平衡历史传承与现代应用的关系。

二、"骑"字的音韵流变考

从字源学角度考察,"骑"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已见雏形,由"马"和"奇"组成,本义指跨坐马背上。《说文解字》释为"跨马也",其作为动词时读"qí",表示骑马的动作;作为名词时读"jì",指骑马的人或骑兵,这种通过声调变化区分词性的方法在古汉语中称为"破读"或"四声别义"。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里,"骑"字属群母支韵,根据清代学者钱大昕考证,其动词读平声(qí),名词读去声(jì),这种区分在《广韵》《集韵》等宋代韵书中均有明确记载,唐宋时期,这种破读现象相当普遍,如"衣"(yī/yì)、"王"(wáng/wàng)等字都有类似规律。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显示,当时北方话中"骑"字仍保留平去两读,明代《洪武正韵》同样维持这一区别,直到清代,《音韵阐微》中"骑"字的名词用法依然标注为去声,可见在传统读书音系统中,"骑"字的两读区分保持了相当长的历史稳定性。

现代方言调查显示,南方诸多方言如粤语、客家话、闽南语等,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骑"字的两读区别,粤语中动词读"ke4"(平声),名词读"gei6"(去声);客家话分别读"ki2"和"ki4";闽南语为"khiâ"和"khī",这些活的语言证据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表明"骑"字的两读系统曾在汉语各大方言区广泛存在。

三、诗律视角下的"骑"字读音分析

回到杜牧《过华清宫》的文本,"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字处于格律关键位置,从诗律学角度分析,这首七绝的平仄格式为:

平平平仄仄平平(长安回望绣成堆)

仄仄平平仄仄平(山顶千门次第开)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骑红尘妃子笑)

平平仄仄仄平平(无人知是荔枝来)

第三句"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格律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quot;一"为入声字属仄,"骑"字位置需用仄声字,若读"qí"(平声),则此处格律变为"仄平平平平仄仄",与标准格式不符;只有读"jì"(去声,属仄声),才能满足"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格律要求。

唐代近体诗对平仄要求极为严格,杜牧作为晚唐杰出诗人,不可能犯如此明显的格律错误,宋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清代《佩文诗韵》等权威韵书,都将此处的"骑"明确标注为去声,历代诗家吟诵传统也均作"jì"音,如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特别指出:"'骑'字必读去声,方合律。"

从语义角度考量,"一骑"指"一名骑马的使者",是名词性用法,按照古汉语破读规则也应读去声,唐诗中类似用例颇多,如王维《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中的"骑"同样指骑兵,读去声,这种名词用法的"骑"常与数量词搭配,如"千骑""万骑"等,杜甫《哀江头》"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中"千骑"亦读去声。

四、现代语音规范与古诗词诵读的矛盾

1985年国家语委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骑"字读音做出了重大调整:"骑qí(统读)",取消了"jì"的读音,这一变革基于现代汉语口语中"jì"音已基本消失的语言事实,旨在减轻学习负担,符合语言发展的经济性原则,类似的调整还包括"叶"(取消xié)、"胜"(取消shēng)等字的异读。

这种规范化处理在面对古诗词诵读时产生了明显矛盾,以《过华清宫》为例,若按现代规范读"qí",则破坏原诗格律,影响音韵美感;若坚持传统读"jì",又与现行规范冲突,这种矛盾在语文教育中尤为突出,教师常陷入两难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仍保留"骑"字的两读区分,《重编国语辞典》同时收录"qí"和"jì"音,香港、澳门地区因粤语影响,也自然保持这种区别,大陆2016年修订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维持了1985年的决定,但补充说明:"专有名词和文言成语中可按传统读法。"

针对这一困境,学界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王力先生主张在朗诵古典诗文时恢复传统读音;周祖谟教授建议为文言专用词汇设立例外条款;也有学者提出创造新的语音标记系统,实践中,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多采取尊重原诗格律的读法,而中小学教学则倾向于遵循现行规范。

五、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思考与建议

"骑"字读音争议绝非孤例,它折射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性难题,类似情况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今读xié,古读xiá)、"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今读shuāi,古读cuī)等,这些读音差异实际上是汉语语音演变的自然结果,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指出:"语言演变如同河流,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汉语面临着新词激增、网络语言冲击等挑战,保护语言文化遗产显得尤为迫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强调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原真性保护应当包括语音形态的尊重。

对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高等教育和专业研究领域保留传统读书音系统;二是在中小学教材中对特殊读音加注说明,既教规范读音,也讲历史读法;三是通过媒体传播和公共文化活动,提高社会对语言文化遗产的认识,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言:"规范化不是简单化,更不是贫乏化,而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丰富的传统。"

六、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平衡

通过对"过华清宫骑怎么读"这一具体问题的层层剖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字的读音选择,更是如何处理语言发展中"变"与"不变"关系的深刻命题,语言作为活的文化有机体,既需要适应时代变化而发展,也需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连续性。

杜牧笔下那疾驰的"一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诗艺的精华,当我们今天诵读"一骑红尘妃子笑"时,无论选择哪种读音,最重要的是理解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或许,最理想的态度是:在日常生活和现代文本中遵循现行规范,在吟诵古典诗词和研究传统文化时尊重历史原貌,让不同的读音在不同语境中各得其所。

汉语之美,正在于它如长江大河般既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又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语言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既是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未来的开创者,对"骑"字读音的思考,最终应当引导我们以更加辩证、开放的态度看待所有语言文化现象,在坚守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中华文明的语言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724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