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宋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建筑技术、结构体系以及相关术语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传统木构建筑中,"檩"(lǐn)作为屋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撑椽子、传递屋顶荷载的关键作用,在宋代,这一构件是否仍称为"檩"?抑或有其他专有名称?本文将从文献考证、建筑实例及术语演变的角度,探讨宋代对"檩"的称呼及其在建筑体系中的功能。
一、宋代建筑术语中的"檩"及其名称演变
在宋代官方建筑典籍《营造法式》中,并未直接使用"檩"这一名称,而是采用了更为具体的术语,如"槫"(tuán)或"榑"(fú),根据建筑史学者的研究,"槫"在宋代即指横向架设在梁架之上、用于承托椽子的构件,其功能与现代所称的"檩"基本一致。
宋代文献中也可能使用"桁"(héng)来指代类似的横向构件,但"桁"的含义较广,有时也指梁或枋,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可以认为宋代对"檩"的称呼主要是"槫"或"榑"。
"檩"这一名称的普遍使用可能晚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才逐渐成为主流,在《营造法式》中,李诫对建筑构件的命名体系较为系统,但并未直接采用"檩"字,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建筑术语的流动性,以及不同时期对同一构件的不同称谓。
二、宋代建筑中"檩"(槫)的结构功能
在宋代木构建筑中,屋顶的重量通过瓦、椽、槫(檩)逐层传递至梁架,最终由柱子承担,槫作为横向构件,架设在梁架的各层节点上,如平梁、四椽栿等,确保屋顶结构的稳定性。
槫上铺设椽子,椽子再承托屋面材料(如瓦、茅草等),宋代建筑的槫间距通常较密,以增强屋顶的整体性,这一点在《营造法式》中有详细规定,殿堂建筑中槫的间距可能依"材分制"调整,以确保结构合理。
宋代建筑屋顶形式多样,如歇山、悬山、庑殿等,槫的布置方式也因屋顶类型而异,歇山顶的槫需在转角处采用特殊的"角梁"结构,而悬山顶的槫则延伸至山面以外,形成出挑的屋檐。
三、《营造法式》中的相关记载
《营造法式》作为宋代最系统的建筑技术典籍,对槫(檩)的尺寸、位置及施工方法有明确规定。
槫的用材:根据建筑等级,槫的断面尺寸依"材分制"确定,如一等材的槫高可达21分(约合宋代尺制)。
槫的安装:槫需与梁架榫卯结合,确保稳固,同时需考虑屋面曲线的起翘(如"举折"制度)。
《营造法式》还提到"襻间"(连接槫与梁的辅助构件)的使用,进一步说明宋代对槫的重视。
四、宋代建筑实例中的槫(檩)结构
现存的宋代建筑虽不多,但仍可通过以下几例观察槫的实际应用:
1、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其歇山屋顶的槫架设于梁架之上,与角梁配合,形成优美的屋面曲线。
2、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南宋):采用抬梁式结构,槫的布置清晰可见,体现了宋代南方建筑的特点。
3、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其十字形屋顶的槫架设复杂,展现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五、宋代以后"檩"的术语演变
明清时期,"檩"逐渐取代"槫"成为主流术语,并在《工程做法则例》等文献中固定下来,这一变化可能与方言、工匠术语的流传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建筑技术的细微调整。
六、结论
宋代对现代所称的"檩"主要使用"槫"或"榑"等术语,其结构功能与后世檩基本一致,但在名称上有所差异,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宋代建筑文献,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术语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对比《营造法式》与现存宋代建筑实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还原宋代的建筑技术体系,并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智慧与成就。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731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