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歌与人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阅读:52 评论:0

一、重阳节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登高、赏菊、佩茱萸等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句诗不仅描绘了重阳时节的美好景象,更寄托了人们对友情、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1、登高望远:古人认为重阳登高可以避灾祈福,因此每逢此日,人们会结伴登山,远眺秋景,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赏菊饮酒:菊花被誉为“花中隐士”,象征着高洁与坚韧,重阳时节,菊花盛开,人们赏菊、饮菊花酒,寄托对长寿和健康的祝愿。

3、佩茱萸:茱萸被认为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古人常在重阳节佩戴茱萸囊或插茱萸于发间,以求平安。

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仅是对重阳习俗的描绘,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它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这种情感跨越千年,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菊花的文化象征与审美意蕴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重阳节的象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陶渊明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使菊花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而孟浩然的“还来就菊花”则进一步强化了菊花与重阳节、与友情的联系。

**1. 菊花的品格象征

菊花傲霜而开,不畏严寒,因此常被用来比喻坚韧不拔的品格,在中国文人眼中,菊花代表着不随波逐流、坚守本心的精神,这种品格与重阳节的登高望远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风”。

**2. 菊花的审美意蕴

菊花形态多样,色彩丰富,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喜的题材,宋代画家赵昌、明代画家徐渭等都曾以菊花入画,展现其清雅脱俗之美,而孟浩然的“还来就菊花”则赋予了菊花更深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友情的见证。

**3. 菊花与养生文化

古人认为菊花具有清肝明目、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重阳节饮菊花酒、泡菊花茶成为传统习俗,这种养生文化与重阳节的敬老传统相结合,使菊花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

三、重阳节的现代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习俗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价值——敬老、团聚、感恩——始终未变,1989年,中国政府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进一步强化了其敬老的内涵。

**1. 敬老爱老的传统延续

重阳节不仅是登高赏菊的节日,更是表达对长辈敬意的时刻,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在这一天陪伴老人,或组织敬老活动,弘扬孝道文化。

**2. 友情的珍贵与重逢的期待

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表达了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因忙碌而疏于联系,重阳节则提醒我们:友情需要维系,重逢值得期待。

**3.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重阳节的登高、赏菊等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在当今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重阳节也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倡导绿色生活的重要契机。

四、重阳节的诗意传承

从古至今,重阳节一直是诗人笔下的重要题材,除了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还有许多经典诗句描绘重阳: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重阳节的文化魅力,更传递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它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友情的珍视、对长辈的敬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无论多么忙碌,我们都要记得与亲友相聚,共赏美好时光。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让我们效仿古人,登高望远,赏菊饮酒,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待到重阳日,我们不妨也像孟浩然那样,与故人相约,共赏菊花,让友情与诗意在岁月中永恒绽放。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756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