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其烦而不厌,在重复中寻找生命的永恒韵律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阅读:60 评论:0

"不厌其烦"这个成语我们耳熟能详,但若深入思考"不计其烦而不厌"这一命题,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更为深邃的人生智慧,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崇尚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难以忍受重复与等待,对任何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纵观人类文明长河,那些真正卓越的成就、那些触及灵魂的艺术、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无一不是在不计其烦的坚持中孕育而生,不计其烦而不厌,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生命哲学,是在机械重复的表象下发现永恒韵律的能力,是在枯燥乏味的日常中保持心灵鲜活的艺术。

不计其烦而不厌,在重复中寻找生命的永恒韵律

艺术创作领域最为生动地诠释了"不计其烦而不厌"的价值,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花费了十六年光阴,期间不断修改、完善,甚至随身携带画作以便随时调整;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仍创作出《第九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经过数十次推敲;中国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日复一日地练习同一个字,直到笔墨与心灵完全相通,这些艺术巨匠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不计较重复劳动带来的"烦",而是在每一次看似相同的创作过程中发现微妙差异,体会精进之乐,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这种发现的能力,正源于不厌其烦的专注与投入,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重复都是对前一次的超越与深化。

科学探索的道路更是布满不计其烦的脚印,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才找到合适的电灯灯丝,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么多次失败时,他回答:"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1600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居里夫妇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0.1克镭,四年间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相同的化学处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筛选了2000余个中药方剂,测试了380多种提取物,最终发现青蒿素,科学史上的这些突破告诉我们,真理往往隐藏在无数次重复实验的数据波动中,重大发现常常眷顾那些不厌其烦的观察者,科学家们面对的"烦"不仅是实验的重复性,还有漫长的等待、同行的质疑和资金的匮乏,但正是这种不计其烦的坚持,才使人类得以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容忍重复与失败,在枯燥的数据收集中保持敏锐,在无数次试错中寻找规律。

日常生活中,"不计其烦而不厌"的态度同样能转化平凡为非凡,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九十多岁仍每天亲自选购食材、捏制寿司,将看似简单的醋饭制作视为毕生追求;瑞士钟表匠花费数月时间手工打磨一个齿轮,确保每件作品都达到完美;中国茶艺师重复着千年不变的冲泡动作,在每一次注水中体会微妙变化,这些日常实践中的大师们向我们展示:伟大不在于做非凡之事,而在于将平凡之事做得非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日常生活中的"烦"——重复的家务、固定的工作流程、人际交往中的磨合——恰恰是修炼心性的最佳道场,当我们学会在不计其烦中找到乐趣,生活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

教育领域尤其需要"不计其烦而不厌"的精神,孔子"诲人不倦",面对资质各异的学生因材施教;蒙特梭利教育法强调重复练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现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刻意练习是掌握任何技能的关键,真正的教育者明白,学习本质上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犯错、不断纠正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芬兰教育专家帕西·萨尔伯格指出:"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耐心。"教师对学生的不厌其烦、学生对知识的不厌其烦、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不厌其烦,构成了教育的核心力量,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耐心,理解重复不是教育的缺陷而是其本质特征。

"不计其烦而不厌"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东西方的智慧传统,儒家讲"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反复观察事物获得真知;道家讲"守一",认为专精于一才能通达万物;禅宗讲"只管打坐",在简单重复中顿悟真理,西方现象学主张"回到事物本身",通过持续关注揭示本质;存在主义认为生命意义在于重复中的选择与担当,这些传统都指向同一个真理:深度来自于专注,智慧诞生于坚持,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但创造需要时间的积累。"不计其烦而不厌,正是给予时间以时间,让生命在重复中自然绽放。

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过剩的时代,"不计其烦而不厌"的品质显得尤为珍贵,我们被训练得追求新鲜刺激,却失去了专注与深入的能力;我们习惯于浅尝辄止,却忘记了真正的满足来自于持之以恒,重拾这种品质,意味着重新发现过程的价值,体验专注的喜悦,在看似单调的重复中感受生命的脉动,德国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要有耐心对待你心中所有未解的问题...要爱问题本身。"不计其烦而不厌,就是学会爱过程本身,在追寻答案的路上发现比答案更重要的东西——那个在不断坚持中成长的自己。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766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