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长庚,多少风前月下的诗意人生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阅读:9 评论:0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葛长庚(白玉蟾)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道教诗人、丹道大家,他的诗词中常流露出超然物外的仙风道骨,却又饱含人间烟火的情感,一句“多少风前月下”,便勾勒出他诗文中那飘逸洒脱、又略带感伤的情怀,本文将从葛长庚的生平、思想、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探讨这位南宋高道如何在风前月下书写他的诗意人生。

葛长庚,多少风前月下的诗意人生

一、葛长庚的生平与修道之路

葛长庚(1194-1229?),字如晦,号海琼子,又号白玉蟾,南宋著名道士、诗人,他出生于福建闽清,自幼聪慧过人,但家境贫寒,少年时便离家修道,据传,他曾师从道教南宗祖师陈楠,习得内丹修炼之法,并成为南宗第五代祖师。

葛长庚一生云游四方,足迹遍布江南各地,甚至远至海南、广东等地,他的修道生涯并非完全脱离尘世,而是与文人雅士、江湖隐士多有往来,这使得他的诗词既带有道家的超脱,又兼具文人的细腻情感。

二、“多少风前月下”的诗意境界

葛长庚的诗词中,“风前月下”这一意象频繁出现,它既是一种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一种心境的表达,在他的笔下,风前月下不仅是浪漫的象征,更是一种对人生无常、世事浮沉的感慨。

他在《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中写道:

>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

> 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这里的“风樯”“飞花”与“故人千里”交织,勾勒出一种风前月下的离别之愁,葛长庚的诗句往往在飘逸中带着一丝苍凉,这正是他修道者与诗人双重身份的体现。

三、道教思想与诗词艺术的融合

葛长庚的诗词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尤其是内丹修炼的哲理,他的作品常常探讨“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境界,但又不会完全脱离人间情感,他在《行香子·题罗浮》中写道:

>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

> 笑桃花流落晴川。

> 石楼高处,夜夜啼猿。

> 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这首词既有道家的超然,又有文人的浪漫,将修道者的清静与诗人的感性完美结合。

葛长庚的诗词还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如以“月”喻道心,以“风”喻世事变迁,他的“多少风前月下”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四、葛长庚对后世的影响

葛长庚的诗词与道教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文学上,他的作品被收入《全宋词》,成为宋代道教文学的代表之一,在道教史上,他作为南宗的重要传人,推动了内丹学的发展,并对后世的道教修炼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词品》中称赞葛长庚的词“清空骚雅,不食人间烟火”,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而他的“风前月下”之句,也成为后世文人表达超脱与感伤的经典意象。

五、风前月下,千古诗心

葛长庚的一生,是修道与写诗的交织,是超脱与深情的融合,他的“多少风前月下”,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他的诗词,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文人的细腻,使得千百年后的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超然与感伤。

风前月下,千古诗心,葛长庚用他的笔墨,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仍能寻得一方宁静与诗意。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822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