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撤馔"的正确读音与基本含义
"撤馔"一词的正确读音为"chè zhuàn",quot;撤"读作第四声,"馔"读作第四声,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却承载着中华饮食文化中深厚的礼仪传统。"馔"字本义指食物、饭食,而"撤"则表示收拾、撤除的动作,合起来"撤馔"就是指餐后收拾餐具、撤下食物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礼仪中,"撤馔"并非简单的清洁行为,而是一套完整的仪式流程。《周礼》中就有"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的记载,其中便包含了撤馔的规范,古代贵族用餐后,仆人需按照特定顺序和方式撤下餐具和剩余食物,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特定的礼节和规矩。
从字形演变来看,"馔"字从"食"从"巽","巽"有顺从、谦逊之意,暗示了饮食行为中的礼仪规范;而"撤"字从"扌"(手)从"彻",表示用手彻底完成某件事,这两个字的组合本身就体现了古人对于饮食礼仪的重视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撤馔"与"彻馔"在古籍中有时会混用,但现代汉语规范以"撤馔"为准,明代张自烈《正字通》中就有明确区分:"撤,除也,去也;彻,通也,达也。"说明虽然两字在古代有相通之处,但在表示"撤除"之意时,应以"撤"字为正。
二、历史文献中的"撤馔"记载与演变
追溯"撤馔"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礼仪行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在先秦典籍《仪礼》中,就有关于撤馔礼仪的详细记载:"宾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佐食彻俎,堂下俎毕出。"这里的"彻俎"就是撤馔的一种形式,指宴饮结束后撤下盛放食物的俎板。
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在《三礼注》中对撤馔礼仪进行了系统阐释:"馔,食也,彻之者,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揭示了撤馔行为背后的哲学思考——通过有节制的饮食行为体现君子的品德修养,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唐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撤馔礼仪也随之更加精细化,唐代杜佑《通典》记载:"食毕,彻馔,主人兴,宾兴,主人辞,宾辞,主人送于门外。"一套完整的宴饮流程中,撤馔环节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交功能,成为主宾互动的关键节点。
宋代以后,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撤馔礼仪逐渐从贵族阶层向民间扩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临安城中的餐饮盛况:"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食罢,彻去。"说明撤馔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行为,只是繁简程度不同。
明清时期,撤馔礼仪进一步规范化,明代吕坤《呻吟语》中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撤馔有时,此养生之要也。"将撤馔与养生之道联系起来,清代宫廷的撤馔仪式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据《清宫膳档》记载,皇帝用膳后,太监们需按照严格程序撤下餐具,剩余食物也有专门的处理方式。
三、传统礼仪中的"撤馔"程序与规范
传统撤馔礼仪是一套严谨的行为规范,其程序大致可分为准备、执行和结束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仆人需备好承接餐具的托盘或食盒,并确保自身衣着整洁、手部清洁,古籍《礼记·内则》记载:"执食饮者,勿气。"强调侍膳者需保持恭敬的态度和清新的气息。
执行撤馔时,顺序和手法都有严格要求,一般而言,先撤菜肴,后撤主食;先撤大件餐具,后撤小件;先撤贵重器皿,后撤普通餐具。《仪礼·乡饮酒礼》详细描述了这一过程:"彻俎,宾、介、众宾之俎,受者以降,遂出授从者,主人之俎,以东。"显示出撤馔时的空间方位也有讲究。
特殊场合的撤馔礼仪更为复杂,在祭祀仪式中,《周礼·春官》记载:"祭之日,既祭,彻馔。"撤下的祭品称为"胙肉",需按身份等级分发给参与者,宫廷宴会上,撤馔时乐工需演奏特定曲目,《新唐书·礼乐志》就有"食毕奏《雍彻》"的记载,可见音乐与撤馔礼仪的紧密关联。
不同社会阶层的撤馔方式也存在差异,贵族家庭的撤馔强调"无声操作",仆人需轻拿轻放,避免餐具碰撞发出声响;而民间宴席的撤馔则较为随意,常有"帮忙撤桌"的热闹场面,这种差异反映了礼仪文化中的阶层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撤馔过程中的语言交流也有规范,主人通常会说"请撤"或"有劳",仆人则应回答"不敢"或"遵命",明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主人命彻,则曰'诺',徐起彻之。"这种语言互动体现了主仆间的礼仪关系。
四、"撤馔"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
"撤馔"行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它体现了中国人"慎终如始"的生活态度。《论语·乡党》记载孔子"食不语,寝不言",朱熹注解说:"圣人饮食起居之间,亦未尝顷刻而不敬。"撤馔作为饮食行为的终结,同样需要保持恭敬态度。
撤馔礼仪反映了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古人认为饮食是"承天地之德",因此用餐结束后的撤馔也带有感恩意味。《礼记·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将饮食礼仪视为文明的开端,而撤馔则是这一礼仪循环的圆满终结。
从社会关系角度看,撤馔行为强化了人伦秩序,在家族聚餐中,晚辈通常负责撤馔工作,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在官方宴会上,撤馔的先后顺序则反映了宾客的尊卑等级,清代学者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指出:"彻馔之节,所以明贵贱也。"
"食不言"的规矩与撤馔时的静默要求,共同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静观"传统,这种传统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相通,通过饮食行为培养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有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正是对这种专注状态的生动描述。
从环保角度看,传统撤馔礼仪中对于剩余食物的处理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古代有"食余不弃"的传统,剩饭剩菜会妥善保存或分给下人,避免浪费。《朱子家训》特别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节俭观念通过撤馔行为得以实践。
五、现代社会中的"撤馔"传承与变迁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撤馔礼仪在现代社会发生了显著变迁,在家庭用餐场景中,由于家庭成员结构简化和生活节奏加快,形式化的撤馔程序已大大简化,通常仅保留基本的收拾餐具行为,许多家庭仍保持着"长辈先离席,晚辈后收拾"的传统规矩。
餐饮行业的撤馔行为则呈现出专业化趋势,高档餐厅的服务员需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如何优雅、高效地撤换餐具,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餐饮服务操作规程》,现代餐饮撤台标准包括"无声服务""无痕操作"等要求,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撤馔礼仪的现代化诠释。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传统撤馔礼仪在特定场合有所复兴,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开设"少儿礼仪课",其中就包括传统饮食礼仪的教学;部分高端文化宴席也尝试复原古礼,将撤馔作为文化体验的重要环节,曲阜孔府宴就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传统撤馔流程。
现代环保理念与传统撤馔文化中的节俭精神不谋而合。"光盘行动"倡导的节约粮食观念,与古代"食余不弃"的传统一脉相承,许多餐厅在撤馔时会主动提供打包服务,并引导顾客适量点餐,这可以视为撤馔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
在跨文化交际中,撤馔礼仪的差异也值得注意,与中餐"共食制"不同,西餐分餐制的撤盘方式更为个体化;日本料理中"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动了)和"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感谢款待)的用餐前后用语,也体现了不同的饮食文化逻辑,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避免失礼。
六、如何正确理解和传承"撤馔"文化
正确理解"撤馔"文化,首先要避免两种极端态度:一是全盘否定,认为传统礼仪已经过时;二是机械照搬,不考虑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态度应该是领会其精神实质,在当代语境中创造性地转化。
从教育角度,可以在家庭教育中融入适度的撤馔礼仪,比如教导孩子用餐后主动帮忙收拾餐具,培养劳动意识和感恩之心;在餐饮服务专业培训中,可以借鉴传统撤馔礼仪中的优雅规范,提升服务质量,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文化精神的传递。
在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礼仪展演等方式,让公众直观感受传统撤馔礼仪的魅力,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推出的"古代饮食文化体验"活动就颇受欢迎,参与者通过亲身实践,对"馔"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典解释层面。
从学术研究角度,对撤馔文化的研究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饮食器具,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撤馔方式;通过对比各民族饮食礼仪,探索中华饮食文化的特色;甚至可以从饮食礼仪角度,重新解读一些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
对普通读者而言,了解"撤馔怎么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认识这个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当我们知道"馔"字不简单指食物,而是包含了一套完整的礼仪系统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就会更加立体和深入。
从"撤馔"二字的读音探究,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窗口,这个看似平常的词汇,承载着几千年的礼仪智慧和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撤馔礼仪的形式或许难以完全保留,但其蕴含的感恩、节俭、专注等价值观念,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每一次用餐后的简单收拾,都可以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实践;每一句"我来帮忙收拾"的主动请缨,都是对传统美德的自觉传承,当我们了解"撤馔"背后的文化密码,日常的饮食行为就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
正如《礼记》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活动,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正确读出"chè zhuàn"开始,我们得以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礼仪,在碗筷交错间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824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22im
2025-04-29im
2025-04-29im
2025-04-22im
2025-04-22im
2025-04-28im
2025-05-06im
2025-04-21im
2025-04-28im
2025-04-21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