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ot ;允"是哪个朝代的用语?——从甲骨文到明清的语义演变
在汉语的发展历程中,许多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允"作为一个古老的汉字,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出现,并在不同朝代被广泛使用。"允"究竟是哪个朝代的典型用语?它的语义如何演变?本文将从文字学、历史文献和语言演变的角度,探讨"允"字在不同朝代的使用情况及其文化内涵。 一、"允"字的起源与早期用法(商周时期) "允"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由"人"和"口"组成,表示"诚实、信实"之意,在商周时期的文献中,"允"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确实、真实" - 甲骨文卜辞中常见"允雨"(确实下雨了)、"允狩"(确实狩猎了)等用法,表示对占卜结果的确认。 - 《尚书·尧典》:"允执厥中",意为"诚实地持守中道"。 2、表示"允许、同意" - 在周代金文中,"允"开始带有"准许"的含义,如"王允其请"(君王准许他的请求)。 由此可见,"允"在商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书面用语,既用于描述事实,也用于表达准许。 二、秦汉时期的"允":从经典文献到官方文书 秦汉时期,"允"的使用仍然频繁,尤其是在官方文书和经典著作中: 1、儒家经典中的"允" - 《论语》:"允矣君子"(真正的君子)。 - 《诗经》:"允文允武"(既有文德,又有武功),形容君主的德行。 2、法律文书中的"允" - 汉代诏书中常见"允协"(恰当合适)、"允当"(公正合理)等表达,用于强调决策的合理性。 这一时期,"允"的语义进一步丰富,既保留"真实"的本义,又发展出"公正、恰当"的引申义。 三、魏晋至唐宋:"允"的文学化与口语化 随着汉语的发展,"允"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用法出现分化: 1、文学语言中的"允" - 唐代诗歌中,"允"多用于典雅表达,如李白《赠从弟》:"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 宋代文人常用"允文允武"赞美人才。 2、口语中的"允" - 在民间口语中,"允"逐渐被"许""可"等词替代,但在官方文书和正式场合仍保留。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时期的文言文仍然沿用"允"的古义,但在白话文学(如唐代变文、宋代话本)中,"允"的使用频率降低。 四、元明清时期:"允"的衰落与保留 到了元明清时期,"允"的用法进一步变化: 1、官方文书中的"允" - 明代圣旨常用"允准"表示批准,如"着即允准施行"。 - 清代奏折批复中常见"依议允行"(同意执行)。 2、小说戏曲中的"允" - 《红楼梦》中仍有"允诺"一词,但整体使用较少。 - 戏曲唱词中保留"允"的古雅用法,如"蒙君允诺"。 这一时期,"允"在口语中几乎被"答应""允许"取代,但在正式文书和文学作品中仍有保留。 五、现代汉语中的"允":残留与复兴 在现代汉语中,"允"的使用大幅减少,但仍存在于某些固定表达中: 1、成语与书面语 - "允文允武"(形容文武双全)。 - "允执厥中"(中庸之道的体现)。 2、法律与正式文件 - "允准""允诺"等词仍用于法律文书。 近年来,随着国学复兴,"允"在文化讨论中重新受到关注,部分学者主张恢复其古典用法。 六、"允"是哪个朝代的典型用语? 综合来看,"允"并非某一朝代的专属用语,而是贯穿中国历史的文言词汇,其特点如下: 1、商周时期:主要用于占卜和经典文献,表示"确实"或"准许"。 2、秦汉至唐宋:成为官方文书和文学语言的高频词。 3、元明清时期:口语中衰落,但官方和文学领域仍保留。 4、现代汉语:仅存于固定表达和正式文体。 "允"是中国古代汉语的典型词汇,尤其在商周至唐宋时期使用最为广泛,它的演变反映了汉语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过程,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王力《汉语史稿》 3、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 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859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