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1037-1101)的手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这双手曾执笔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词章,也曾因"乌台诗案"被戴上沉重的枷锁;这双手曾为百姓疏浚西湖、筑造苏堤,也曾因政治风波而辗转流徙于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手,既是文人墨客的创作之手,也是士大夫的为政之手,更是历经沧桑的生命之手,当我们追问"苏轼之手又什么"时,实际上是在探寻这位文化巨匠留给后世的多重精神遗产——他的手又握住了什么?又传递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
一、执笔之手:文学艺术的永恒创造
苏轼的右手首先是一支"横扫千军"的文学之笔,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在诗、词、文、赋等多个领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据统计,现存苏轼诗作约2700余首,词作350余首,各类散文4200余篇,数量之巨、质量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罕有其匹,他的手仿佛被缪斯女神亲吻过,无论何种体裁,一经点染便成经典,在诗歌创作上,苏轼突破了"唐诗"的樊篱,开创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诗新风格;在词作方面,他一改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局限,开创了豪放词派,将词的题材从闺阁儿女拓展到人生社会的广阔天地。
苏轼的书法同样堪称一绝,位列"宋四家"之首,黄庭坚曾评价苏轼书法"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现存的《黄州寒食诗帖》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笔势跌宕起伏,恰如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写照——既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困顿,又有"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倔强,苏轼论画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理论,强调"意气"而非"形似",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苏轼的手在艺术领域的多重创造,展现了一个全才型文人的惊人天赋与不懈追求。
尤为难得的是,苏轼的文艺创作始终贯穿着"随物赋形"的自然理念,他在《自评文》中写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这种不为形式所拘、随性而发的创作态度,使苏轼的作品既有法度又不失自然,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成为后世文人难以企及的典范。
二、为政之手:实践儒家的民本理想
苏轼的手不仅执笔创作,也执掌印信,实践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从凤翔签判到杭州知州,从密州太守到颍州知府,苏轼的仕途虽因新旧党争而起伏不定,但他每到一地,必以民生为念,留下了诸多惠民实绩。
在杭州任上,苏轼的手主持疏浚了西湖,将挖出的淤泥筑成横贯西湖的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这一工程既解决了西湖淤塞问题,又为城市提供了灌溉水源,还创造了"苏堤春晓"这一西湖胜景,可谓一举三得,苏轼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为百姓提供免费医疗;他改革漕运,减轻百姓负担;他赈济灾民,救民于水火,在徐州任上,面对黄河决口的特大洪水,苏轼亲自持锸筑堤,日夜守在抗洪一线,最终保住了徐州城,百姓感念其恩德,纷纷杀猪宰羊送至衙门,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软烂后回赠百姓——这便是后世"东坡肉"的由来。
苏轼的政治实践体现了他"民为邦本"的治理理念,他在《策别》中写道:"天下之所以治者,非君之能独治也,亦非臣之能独治也,君臣与民共治而已。"这种强调君臣民协同共治的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即使在被贬黄州后,苏轼仍关注民间疾苦,写下了《鱼蛮子》等反映百姓困苦的诗篇,苏轼的手,始终紧握着对百姓的责任与关怀。
三、生活之手:超越困境的达观智慧
苏轼的手还掌握着一种更为珍贵的能力——将平凡生活转化为诗意栖居的智慧,特别是在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苏轼的手从执掌权柄转向了耕种、烹饪、交友、参禅等日常生活,这种转向不是无奈的退却,而是主动的精神超越。
在黄州,苏轼亲自开垦城东的坡地,自号"东坡居士",他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今年刈草盖雪堂。"一砖一瓦,亲手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研究烹饪,发明了"东坡肉"、"东坡羹"等菜肴,将饮食提升为一种生活艺术,他与农夫、渔父、僧道、书生等各种人物交往,在《东坡志林》中记录下这些平凡而有趣的人物故事,他参禅悟道,在《赤壁赋》中达到"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哲学高度。
苏轼的手在困境中展现出的生活智慧,集中体现在他的"超然"人生观上,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在逆境中保持从容、在平凡中发现美好的能力,是苏轼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道:"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四、文化之手:塑造民族的精神品格
苏轼去世已九百余年,但他的"手"依然通过浩如烟海的文字作品,持续地参与着中国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从宋代的"苏门四学士"到明代的"公安派",从清代的"性灵派"到近现代的各类文人,无不受到苏轼文风和人生态度的深刻影响。
苏轼的文化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文学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豪放词风塑造了中国文人的胸襟气度;他的民本思想影响了士大夫的价值取向;他的达观智慧提供了面对逆境的心理资源,在当代社会,苏轼的作品仍被广泛阅读,苏轼的形象仍被不断诠释,苏轼的精神仍被持续激活,从学术研究到大众文化,从书法练习到美食制作,"苏东坡"早已成为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曾指出:"苏轼代表了中国文化最优秀的品质——智慧与人性、才华与幽默、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的完美结合。"苏轼的手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持续"握住"后世读者的心灵,正是因为他展现了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个体与社会之间保持平衡的可能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生活智慧。
苏轼的手,握住了毛笔,创造了不朽的文学作品;握住了印信,实践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握住了锄头,开创了诗意的生活方式;这双手握住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传递至今,当我们今天阅读苏轼的作品,研究苏轼的思想,品味苏轼的人生时,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握住了苏轼的手——那只承载着中国文人最优秀品质的手,这只手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人都可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创造的热情;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人都能够发现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意义,这或许就是"苏轼之手又什么"这一问题的终极答案——它又握住了永恒的人性光辉。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902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2025-05-25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