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歌与人生

绝句漫兴中的糁字读音探微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9日 阅读:47 评论:0

一、引言:杜甫《绝句漫兴》中的"糁"字争议

绝句漫兴中的糁字读音探微

杜甫的《绝句漫兴》组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生活感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quot;糁径杨花铺白毡"一句中的"糁"字,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引发读音争议,这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糁"字的正确读音及其文化意义。

"糁"字在《绝句漫兴》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杜甫精心选择的结果,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语言的锤炼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既符合格律要求,又能准确传达诗意,探究"糁"字的正确读音,不仅关乎我们对这首诗的准确理解,也关系到我们如何正确欣赏杜甫诗歌的语言艺术。

当前关于"糁"字读音的争议主要集中在"sǎn"和"shēn"两个音之间,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地区的诵读传统,甚至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都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一方面反映了汉语语音演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典诗歌解读的多元性,本文将通过系统的考证和分析,力求为这一争议提供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解答。

二、"糁"字的基本字义与多音现象

"糁"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字,但在古代文献中却有着丰富的使用记录,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糁"本义是指"以米和羹",即把米粒加入汤中,这一基本含义在后世得到了延续和扩展,衍生出多种相关意义,从字形结构来看,"糁"由"米"和"参"组成,体现了其与粮食和混合相关的本质特征。

在读音方面,"糁"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多音字,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它的三个读音:sǎn、shēn和sà,quot;sǎn"是最常见的读音,表示"米粒"或"散粒状的东西";"shēn"音多用于古语或特定方言中,指"谷类磨成的碎粒";而"sà"音则较为罕见,主要用于某些方言表达,这种多音现象反映了汉字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语音演变和意义分化。

从历史文献考证,"糁"字的多音现象由来已久,在《广韵》中,"糁"已有"桑感切"(对应现代sǎn音)和"所今切"(对应现代shēn音)两种反切注音,宋代韵书《集韵》又增加了"苏暂切"(对应现代sà音),这说明早在中古时期,"糁"字就已经形成了多音并存的局面,不同读音承担着不同的语义功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烹饪文献中,"糁"字的出现频率较高。《齐民要术》中就有多处关于"糁"的记载,主要指将米粒或其他谷物碎粒加入菜肴中的烹饪方法,这些用法大多读作"sǎn"音,与《说文解字》的本义解释相吻合,这为我们理解杜甫诗中"糁"字的读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语用参考。

三、《绝句漫兴》中"糁"字的语境分析

杜甫《绝句漫兴》其七全诗为:"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诗中首句"糁径杨花铺白毡"描绘了春天杨花飘落、铺满小径的景象,这里的"糁"字显然是用来形容杨花散落、覆盖路径的状态,从诗意理解角度看,"糁"字在这里应当表示"散落、散布"的意思,与"米粒撒落"的本义有着明显的引申关系。

从诗歌格律角度分析,《绝句漫兴》属于七言绝句,遵循严格的平仄格律,按照平水韵,"糁"字在"桑感切"(sǎn)时为上声,属仄声;在"所今切"(shēn)时为平声,本诗首句的平仄格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因此首字宜为仄声,这就意味着如果读作"sǎn"(仄声),则完全符合格律要求;若读作"shēn"(平声),则首字平仄与常规格式不符,杜甫作为格律大师,不太可能在首字平仄上出现失误。

从修辞效果考量,"sǎn"音为齿音,发音时气流从齿间挤出,能生动模拟杨花轻盈飘落、与地面接触时的细微声响;而"shēn"音为卷舌音,发音较为厚重,不太适合表现杨花的轻柔质感,杜甫诗歌向来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著称,对字音的象似性效果极为讲究,因此选用"sǎn"音更符合他一贯的语言风格。

从历代注家的解释来看,明代王嗣奭《杜臆》解释此句为"杨花糁径,如铺白毡",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正字通》曰:"糁,杂也,今谓米屑纷散曰糁。"这些权威注本都将"糁"理解为"散落、散布"之意,对应"sǎn"音,这为我们的读音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文献支持。

四、历史文献与权威辞书中的证据

考察历代字典韵书对"糁"字的注音,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读音演变轨迹。《说文解字》徐铉注音为"桑感切",对应现代"sǎn"音。《广韵》中除了"桑感切"外,还有"所今切"(shēn)的读音,但明确区分了两种读音的不同用法:"桑感切"用于表示"以米和羹","所今切"用于表示"杂饭"。《集韵》又增加了"苏暂切"(sà)的读音,用于特定方言。

明代梅膺祚《字汇》将"糁"字归入"米部",注音为"桑感切,音伞",释义为"以米和羹也",清代《康熙字典》综合前人记载,列出了"糁"字的三个读音,但明确指出在表示"散落、杂置"意义时应读作"sǎn",这些历史辞书的记载一致表明,在表示与杜甫诗中类似的含义时,"糁"字应当读作"sǎn"。

现代权威辞书也延续了这一传统。《现代汉语词典》将"sǎn"列为"糁"字的第一读音,释义包括"米粒"和"散粒状的东西";而"shēn"音则标注为"〈方〉",指"谷类磨成的碎粒"。《汉语大字典》同样将"sǎn"音列为首选,并特别注明杜甫此诗中"糁"字应读此音,这些现代辞书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学界对"糁"字在古典诗歌中读音的主流观点。

从古代诗歌用韵的角度考察,杜甫时代"糁"字的"sǎn"音属上声感韵,与诗中"毡"(平声先韵)、"钱"(平声先韵)、"眠"(平声先韵)形成平仄相间的韵律美,若读作"shēn"音(平声侵韵),则首句前两字均为平声,破坏了七绝首句常见的"仄仄平平"的节奏模式,这种格律上的考量进一步佐证了"sǎn"音的合理性。

五、方言与历史语音演变的考量

"糁"字读音的争议部分源于方言差异,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糁"字的读音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北方方言多读作"sǎn",如山东、河北等地将玉米糁读作"yùmi sǎn";而部分南方方言则保留"shēn"音,如湖北某些地区称米碎为"mǐ shēn",这种方言差异反映了汉语语音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历史语音演变规律看,中古汉语的生母(ʃ)在北方话中大多演变为现代的sh(ʂ),如"生"(ʃæŋ→shēng);而心母(s)则保持为现代的s,如"三"(sɑm→sān)。"糁"字的两个反切"桑感切"(心母)和"所今切"(生母)正好对应这两条不同的演变路径,北方话更倾向于采用心母的"sǎn"音,而某些南方方言则保留了生母的"shēn"音。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长期生活在北方(陕西、河南等地),其语言基础当以北方方言为主,他诗中"糁"字的读音更可能接近北方话的"sǎn"音,唐代西北方音研究也表明,当时的心母字在长安音中保持清擦音s的读法,与今日北方话一致,这为杜甫诗中"糁"读"sǎn"提供了历史方言学的支持。

从词汇使用频率看,表示"散落"义的"sǎn"音在历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远高于"shēn"音,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可见到类似用法,如白居易诗中"糁盐"、韩愈诗中"糁雪"等,这些用例大多读作"sǎn"音,这种历史语用习惯进一步强化了杜甫诗中"糁"字读"sǎn"的合理性。

六、为什么"糁"字应读作"sǎn"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结论:杜甫《绝句漫兴》中"糁径杨花铺白毡"的"糁"字应当读作"sǎn",这一判断基于多方面的证据:从字义角度看,"sǎn"音准确表达了杨花散落的意思;从格律角度看,"sǎn"音符合七绝首句的平仄要求;从历史文献看,权威辞书和注本大多支持这一读音;从语音演变看,这与唐代北方话音系特征相符。

正确理解"糁"字的读音对欣赏杜甫这首诗具有重要意义。"sǎn"音的轻灵质感与诗中杨花飘舞的意象完美契合,展现了杜甫对语言音义结合的精准把握,若误读为"shēn"音,不仅违背格律,也会削弱诗句的形象表现力,这种对字音的考究正是杜甫诗歌艺术精湛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声情并茂"美学追求的典范。

对于古典诗歌中多音字的读音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一方面要尊重语言的历史演变规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诗歌创作的具体语境,在"糁"字的案例中,各种证据都指向"sǎn"音的正确性,这一结论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读音争议,也为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参考,古典文化的传承需要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9802.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