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一、诗句赏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这句诗描绘了黄河奔腾澎湃、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诗人站在高处,俯瞰黄河,只见它从天而降,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一去不复返。诗句中“天上来”三个字,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源头之高,也写出了黄河的势不可挡。“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则写出了黄河的奔腾不息、浩浩荡
# 时间:2024-03-27# 阅读:65
-
55阅读
1. 野菊花的特点
野菊花是一种普通的野花,常生长在田野、路旁或山坡上。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30-60厘米,茎直立,分枝少。叶片互生,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锯齿。花朵单生或2-3朵簇生于茎顶,花瓣舌状,白色、粉色或紫色。野菊花的花期很长,从夏末到初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2. 野菊花的用途
野菊花是一种有用
# 时间:2024-03-27# 阅读:55
-
73阅读
一、采薇的背景
1、 采薇,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收录于《小雅·采薇》。
2、 这首诗是周厉王时期,由于国君的暴政而导致民不聊生,百姓被迫参军抗敌的悲惨遭遇为背景而创作的。
二、采薇的作者
1、由于年代久远,采薇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但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当时一位被征召的士兵创作的。
# 时间:2024-03-25# 阅读:73
-
46阅读
1. 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于公元816年写成。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司马期间,听到一位琵琶女演奏琵琶而有感而发创作的。琵琶女流落在外,生活艰辛,通过琵琶演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白居易听后,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不公的愤慨。
2. 琵琶行的内容梗概
# 时间:2024-03-25# 阅读:46
-
55阅读
一、天涯若比邻的出处
“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诗人以飘逸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观的自然画卷,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诗中又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收而天际迥。遂令东隅制胜,西山倾颜。乐极哀来,月盈则亏。宴酣之乐,未及
# 时间:2024-03-25# 阅读:55
-
51阅读
导语:
三国时期,周瑜与曹操在新野发生战争,周瑜曾写诗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这句诗中,周瑜抒发了对大乔、小乔的思念之情,同时表达了对曹操的愤恨之情。
1、东风不与周郎便
东风,是指春季刮来的风。在三国时期,东风对于军队的作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孙权和刘备结盟,联合抗曹。
# 时间:2024-03-25# 阅读:51
-
52阅读
一、秋水流淌的心绪
1. 秋水,是天地间的一条银河,流淌着亘古不变的诗情画意。它从天而降,穿过层层山峦,汇聚成江河湖泊,最终汇入大海。一路上,秋水见证了多少历史兴衰,人世沧桑。
2. 在古人的诗词中,秋水常常被用来寄托情感。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秋浦秋水连天长,吴山吴岭越中山。三千越甲可吞吴,百万吴军覆山河。”诗人站在秋浦江边,看
# 时间:2024-03-25# 阅读:52
-
45阅读
一、前言
相思之情自古以来便是诗词歌赋中永恒的主题,诗句中蕴含着深厚的相思之情,令人动容。在这万紫千红的世界里,花开花落,四季更迭,总有一份相思之情在心底萦绕。
二、相思之美
相思之美在于它的含蓄内敛,就像一朵花在微风中摇曳,似有若无,却让人无法忘怀。相思之美还在于它的深沉执着,就像一颗种子在岁月的流逝中生根
# 时间:2024-03-25# 阅读:45
-
108阅读
一、沈约简介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南朝齐、梁两代重臣、文学家,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沈约是南朝齐梁之际著名的文学家,与范晔、萧绎、王融并称“南齐四大家”。沈约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宋书》和《齐书》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沈约的文学成就
1. 诗歌
沈约的诗
# 时间:2024-03-25# 阅读:108
-
44阅读
《清平月村居》: 田园风光下的悠然自得
在田园诗歌的宝库中,《清平月村居》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诗出自北宋诗人辛弃疾之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新淡雅的意境,描绘了一幅生动美丽的乡村画卷,展现了诗人闲适淡然的生活态度。
# 时间:2024-03-25#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