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一、秋思的由来
1. 自然的转变
秋天是季节变化的转折点,从炎热的夏季到凉爽的秋季,自然界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触。秋天的到来,让天地万物都发生了变化,树叶变黄、花朵凋谢、秋风瑟瑟、寒露凝霜。这些自然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内心的思乡念旧之情。
二、秋思的意境
1. 萧瑟与凄凉
# 时间:2024-03-02# 阅读:45
-
49阅读
岂曰无衣、岂曰无依与子同袍何义?
诗经《秦风·无衣》中,有这样几句广为传唱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诗表达了将士们同仇敌忾、精诚团结,生死与共的决心和意志,也表现了将士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更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纽带——爱。那么,这首诗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的历史背
# 时间:2024-03-02# 阅读:49
-
218阅读
1. 山的意象
山,是自然界中一种巍峨雄壮的存在,也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它既是自然景观,也是精神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山的象征意义
在诗词中,山往往被用来象征以下几种意象:
1. 伟岸与崇高:山高耸入云,巍峨雄壮,给人一种伟岸与崇高的感觉。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
# 时间:2024-03-02# 阅读:218
-
55阅读
1. 诗句出处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
2. 诗句大意
诗句描绘了暮春时节,江南一带春光明媚,景色宜人的美景。乱花开得艳丽,争奇斗艳,就像要迷住人的眼睛一样。浅浅的青草刚刚长出,还没有没过马蹄。诗句通过对春景的细致描写,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 时间:2024-03-02# 阅读:55
-
62阅读
---
一、水之灵动
1.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诗中说,春江的水已经变暖了,鸭子们最早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它们欢快地嬉戏着。诗句生动地表现了水之灵动,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时间:2024-03-02# 阅读:62
-
81阅读
诗词网精选佳作:天涯若比邻的美好情谊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里相随何孤寂。天涯若比邻,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对美好情谊的向往和赞颂。本文将带您一同领略天涯若比邻的动人诗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 时间:2024-03-02# 阅读:81
-
46阅读
一、伯牙善鼓琴
1. 传说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善于鼓琴的音乐家,名叫伯牙。伯牙的琴技出神入化,琴声美妙动听,令人陶醉。
2. 一天,伯牙乘舟游览,途经一座山林。他信手抚琴,琴声悠扬婉转,响彻山谷。琴声吸引了一位砍柴的樵夫,樵夫名叫钟子期。
二、钟子期识音声
1. 钟子期闻听琴声,立即被深
# 时间:2024-03-02# 阅读:46
-
38阅读
一、风光优美镜水湖
水流柔美,波光粼粼,宛如一块镶嵌在山间的宝石。初夏的镜水湖,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二、无风也自波的奥秘
1. 水温差异导致的浮力变化:湖水的温度会随着天气情况而变化,尤其是夏天的早上和晚上,水温变化较大,从而导致水体密度发生变化,形成无风也自波的现象。
# 时间:2024-03-02# 阅读:38
-
45阅读
谁人能解长信怨,诗词解读王昌龄长信怨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风清丽流畅,意境优美,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以边塞诗、宫怨诗最负盛名,其边塞诗慷慨激昂,充满爱国热情,而宫怨诗则哀怨缠绵,感人肺腑。其中,《长信怨》是王昌龄宫怨诗的代表作,广为传诵。
# 时间:2024-03-02# 阅读:45
-
43阅读
一、缘起
词牌名常源自词的内容,如“西江月”源自西江的倒影,“朝中措”源自早朝的奏事。有词牌却无词,遂演化为词牌的另一种别称。
二、词牌源流
“昨风一吹无人会”出于词牌“满江红”,其字面意思是过去的春风吹过,无人会得。
三、满江红起落
满江红,又称“满江红犯”、“
# 时间:2024-03-02#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