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当代文学艺术 第77页
  • 54阅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 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源于《左传·僖公五年》,原句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比喻失去根本,依附也就没有地方了。    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很简单:没有皮,毛就无法附着;没有根本,依附也就没有地方了。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基
    # 时间:2024-04-07# 阅读:54
  • 68阅读
    旌旃——诉说着古战场上的征伐与荣耀
      旌旃是什么?   1. 旌旃的定义与由来:    旌旃,古代军队中所用的军旗。起源于先秦时期,一般由木杆和布帛组成。旌旗上绘有各种图案,五彩缤纷、形制各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2. 旌旃的历史演变:    从先秦到清代,旌旃的形制经历了多次变化,逐渐形成了以木杆、旗面、飘带等元素组成的基本样
    # 时间:2024-04-07# 阅读:68
  • 93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与生俱来美德在
       一、人之初,性本善   1. 人之初,是指人的本性,即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品德和性格。   2. 性本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美好的。    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   1.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认为
    # 时间:2024-04-07# 阅读:93
  • 63阅读
    凉风日,潇洒带诗行
       一、凉风日   1.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诗人的窗户,带来凉爽的微风。诗人深吸一口气,感到神清气爽,仿佛整个世界都因这凉风而苏醒。   2. 诗人漫步在花园里,欣赏着盛开的鲜花。微风吹过,花瓣随风飘舞,空气中弥漫着花香。诗人陶醉在这样的氛围中,吟出几句诗词来。   3. 到了夜晚,诗人坐在庭院中,沐浴着凉风。凉风吹拂着诗人
    # 时间:2024-04-07# 阅读:63
  • 59阅读
    碧水东流至此回,西山斜照却相催
       一、前言   碧水东流至此回,西山斜照却相催。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这首诗写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美景的赞叹之情。诗中的“碧水东流至此回,西山斜照却相催”一句,描绘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水花四溅,激起千层浪的景象。    二、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写出了庐山瀑
    # 时间:2024-04-07# 阅读:59
  • 60阅读
    九九重阳节,吹笙鼓簧奏乐音
      导语:吹笙鼓簧日,又称重阳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庆祝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比如吹笙鼓簧、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一、吹笙鼓簧的由来   吹笙鼓簧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庆祝自己的胜利,便命令乐师们在宫中吹笙鼓簧,并让宫女们翩翩起舞。从此,吹笙鼓簧便成为了一种庆祝胜利的习俗。
    # 时间:2024-04-07# 阅读:60
  • 53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
       寡人与国家的关系,古今诗词中的名句佳句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话一点不假,作为国家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寡人与国家的关系,古今诗词中的名句佳句,也诠释了这种责任感。   
    # 时间:2024-04-07# 阅读:53
  • 54阅读
    施恩者无怨意,受恩者常怀恩
      小标题一: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感恩,常怀感恩之情。   4. 中国人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5. 受恩者常怀感恩之情,施恩者无怨意。
    # 时间:2024-04-06# 阅读:54
  • 59阅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中蕴藏的轮回与新生
       壹、春之轮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1. 季节流转,自然更迭   随着时序的推移,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花朵也不再如盛放时那样娇艳绚烂,而是逐渐凋零飘落。这种凋零不是终结,而是自然轮回的必然。花开花落,周而复始,在季节的更替中,传递着生命延续的讯息。   2. 惜春情怀,流露诗人笔端   诗人面对花落,难免产
    # 时间:2024-04-06# 阅读:59
  • 55阅读
    刺秦王名动千古:荆轲的豪情壮志
       一、荆轲传奇的一生   荆轲,战国末年卫国人,燕国太子丹的门客,以刺秦王政而闻名于世。荆轲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刺秦之举更是千古传颂。    二、荆轲刺秦的缘由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六国危机四伏。燕太子的丹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政。荆轲受命后,精心策划了刺秦计划,并得到了太子丹的大力支持。
    # 时间:2024-04-06# 阅读:55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