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左手执龠怎么读?——解读古代礼器龠的正确发音与文化内涵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9日 阅读:6 评论:0

摘要

左手执龠怎么读?——解读古代礼器龠的正确发音与文化内涵

本文围绕"左手执龠"这一古代礼仪动作中的关键词"龠"展开探讨,首先从语言学角度解析"龠"的正确读音及其演变过程,指出其标准普通话读音为"yuè",随后深入探讨龠作为古代重要礼器的历史渊源、形制特征及其在周代礼仪中的核心地位,文章进一步分析"左手执龠"这一特定礼仪动作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揭示其背后蕴含的阴阳观念与礼制思想,通过梳理龠从先秦到汉代的功能演变,展现这一古老乐器如何从实用礼器逐渐转化为文化符号,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龠"字读音、形制及文化内涵的系统考察,为理解中国古代礼乐文明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观察视角。

在研读《诗经·邶风·简兮》中"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诗句时,许多现代读者会对"龠"这个字产生疑问——它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发音?又代表着什么样的器物?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乐器之一,龠在周代礼仪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却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成为文化记忆中的模糊符号,本文将从"龠"字的读音解析入手,逐步揭开这一古老乐器的神秘面纱,探究其形制特征、礼仪功能及文化象征意义,以期还原"左手执龠"这一动作背后丰富的礼乐文化内涵,通过这一微观考察,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还能窥见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一角,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一、龠字的正确读音解析

"龠"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生僻的字汇,其正确读音常常令人困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的权威标注,"龠"的标准普通话读音为"yuè",第四声,与"月"、"乐"、"越"等字同韵,这一发音可以追溯到中古汉语的"以灼切"(《广韵》),属于入声字,在语音演变过程中入声消失,最终定型为今天的"yuè"音。

在历史文献中,"龠"字的注音资料颇为丰富。《说文解字》记载:"龠,乐之竹管也,三孔,从品仑,以灼切。"明确提供了其反切注音,宋代《集韵》则收录了"弋灼切"、"弋笑切"两种读法,但现代普通话中只保留了前者演变而来的"yuè"音,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方言中,"龠"字仍保留着古音的痕迹,如粤语读作"joek6",客家话读作"yok8",这些方言读音与中古汉语的入声特征更为接近,为我们追溯其语音演变提供了活化石。

容易与"龠"字混淆的是"籥"字,两者实际上是异体字关系,指代同一器物。《周礼·春官·笙师》郑玄注明确指出:"龠,如笛,三孔,籥,书或作龠。"这说明在古代文献中两字通用,现代则统一规范为"龠"字,另一个常见的误读是将"龠"读作"lún",这可能是由于该字下部为"仑"而产生的错误类推,需要特别注意避免。

从文字学角度看,"龠"属于会意字,甲骨文作"𠯑",像多管编联之形,金文加"口"表示吹奏乐器,小篆定型为从"品"从"仑"的结构。"品"象征多管排列,"仑"既表音也含有条理之意,整体构形生动体现了这是一种管状编联乐器,了解这一造字理据,不仅有助于记忆其正确读音,更能直观把握其作为乐器的本质特征。

二、龠为何物:古代礼器的形制与功能

龠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乐器,其具体形制与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复杂演变,根据《周礼》《仪礼》等先秦典籍记载,龠是一种竹制管乐器,形似笛而略短,通常有三孔或六孔,长约一尺二寸,直径约三分。《尔雅·释乐》明确记载:"大龠谓之产,中龠谓之仲,小龠谓之箹。"说明龠有大小不同的形制分类。

从考古发现来看,虽然竹制龠器难以保存至今,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和汉代画像石中常见吹奏龠的人物形象,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漆瑟上有彩绘乐人左手执龠、右手持翟的图案,与《诗经》记载完全吻合,曾侯乙墓出土的竹制排箫类乐器也可能与龠有渊源关系,这些实物资料为我们理解龠的形制提供了直观参考。

在周代礼乐体系中,龠具有多重功能,它是重要的旋律乐器,《周礼·春官》记载笙师掌教吹龠,用于宫廷雅乐演奏,龠是礼仪活动中的核心道具,《仪礼》中多次提到在祭祀、宴飨时乐人"执龠而舞",尤为重要的是,龠还作为礼器象征权力与秩序,《礼记·明堂位》记载:"崇牙、树羽、旄人、龠师,所以养国老也。"说明龠师是掌管礼仪教育的重要职官。

龠与其他古代管乐器相比具有鲜明特色,与笛相比,龠通常更短且孔数较少;与箫相比,龠多为单管而非排箫;与笳相比,龠音色更为清越,东汉刘熙《释名》描述:"龠,跃也,气跃出也。"形象地说明了其发声原理,在乐队组合中,龠常与笙、竽等配合使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龠舞笙鼓"就展现了这种合奏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龠还具有度量衡功能。《汉书·律历志》记载:"龠者,黄钟律之实也。"将龠的容量作为音律标准,这种音乐与度量的一体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律度量衡"统一的科学思想,作为礼器,龠的材质、尺寸、装饰都有严格等级规定,《周礼》记载天子之龠饰以玉,诸侯饰以金,士大夫饰以象牙,庶人则用普通竹龠,这种差异鲜明体现了周代的等级制度。

三、左手执龠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这一特定姿势在周代礼仪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诗经·邶风·简兮》生动描绘了卫国宫廷中"硕人俣俣,公庭万舞"的场景,quot;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舞姿成为礼乐文明的经典意象,这一动作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密码。

从礼制角度看,左手执龠、右手持翟的配置体现了周代"左乐右武"的观念。《礼记·乐记》云:"乐由天作,礼以地制。"龠作为乐器代表"乐"的柔性教化,翟(野鸡尾羽)象征"武"的阳刚力量,两者结合寓意文武相济、刚柔并重,在周代教育体系中,"六艺"之"乐"包含龠舞,贵族子弟通过学习执龠而舞来培养礼仪风范,《周礼·地官》记载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其中就包括龠舞教育。

从阴阳哲学视角分析,左手执龠体现了"阴主阳从"的思想。《周易》认为左为阳、右为阴,而《道德经》强调"柔弱胜刚强",在礼仪中左手执乐、右手持武,恰恰反映了以文御武、以柔克刚的治国理念,这种左右配置不是随意安排,而是对宇宙阴阳平衡的象征性表达,《礼记·玉藻》"左徵角,右宫羽"的记载也印证了这种左右分职的礼制设计。

在宗教祭祀层面,执龠而舞具有通神娱神的功能。《周礼·春官》记载"龠章掌土鼓、豳龠",说明龠用于祭祀地神的仪式,甲骨文中已有用乐舞求雨的记载,龠舞可能承袭了这一古老传统。《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描绘的正是这种乐舞祭祀场景,左手执龠的动作,实则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通过有序的乐舞达成天人和谐。

从社会功能看,"左手执龠"体现了礼乐文明的教化作用。《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强调礼乐的精神实质超越形式,执龠而舞通过身体动作的内化,使参与者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规范,《荀子·乐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论述揭示了这种教化机制,在周代,龠舞是贵族必备修养,也是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文化标志。

四、龠在历史中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随着历史变迁,龠这一古老乐器的形态与功能经历了显著演变,先秦时期,龠作为礼乐核心器物广泛用于宫廷祭祀和贵族教育,《诗经》《周礼》等文献中的丰富记载反映了其鼎盛状况,到了汉代,虽然《汉书·礼乐志》仍有"龠师"职官的记载,但龠的实用功能已开始弱化,逐渐向象征性礼器转变,魏晋以降,随着清商乐、胡部新声的兴起,龠在音乐实践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主要保留在郊庙雅乐中,唐代《通典》记载"今之龠师,盖古龠师之遗职也",说明其时龠已非主流乐器。

明清时期,龠主要作为礼器出现在释奠礼等传统仪式中,《明集礼》《大清会典》均有相关记载,但其实物形制可能已与先秦龠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在朝鲜半岛的雅乐传承中,龠(韩语称"yak")得到了较好保存,成为研究中古龠制的重要参照,日本雅乐中的"籥"(日语称"shaku")虽名同而实异,是一种拍板类乐器,这反映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现象。

当代学者对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音乐史家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对龠的形制与演奏进行了考证,考古发现如曾侯乙墓乐器也为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由于竹木材质不易保存,先秦龠的实物至今阙如,给研究带来困难,近年来,有研究者尝试根据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复原古龠,如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制作的六孔龠,为理解古乐提供了实践途径。

在文化传承方面,龠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符号具有独特价值,它是理解"礼乐"概念的具体媒介,《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可以在执龠而舞的实践中获得切身感受,龠所体现的"和"的理念——乐器之和、礼仪之和、天地人之和,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启示意义,龠舞融合音乐、舞蹈、礼仪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对当今素质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一些书院和文化机构开始恢复龠舞教学,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释奠礼表演中就有执龠环节,学术界也呼吁加强对龠等传统乐器的研究保护,如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发现龠的文化价值,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也能为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作为"左手执龠"这一古老动作的当代传承者,我们既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考证其历史本真,也需要创新思维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的活化路径。

通过对"龠"字读音、形制功能及文化内涵的系统考察,我们得以重新发现"左手执龠"这一古老礼仪动作的丰富意蕴。"龠"字读作"yu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发音问题,更是打开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从《诗经》"左手执龠"的诗意描绘,到《周礼》中龠师的职官设置;从青铜纹饰中的乐舞形象,到当代学者的复原研究,龠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贯穿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脉络。

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日益重要的今天,重新认识龠这样的传统文化符号具有特殊意义,它提醒我们,中华文明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也凝结在"左手执龠"这样的具体动作里;不仅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更是可感可触的生活实践,正如孔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对龠的正确理解与传承,关乎我们对文化根脉的把握。

展望未来,希望有更多学者关注龠等传统礼乐器的研究,更多教育者探索其在现代美育中的应用,更多文化工作者尝试其创新性转化,让"左手执龠"不再只是古籍中的陌生记载,而成为活的文化实践,使这一古老的文化密码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来自中华礼乐文明的智慧启迪。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013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