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标题

《"刬却君山好"中的"刬"怎么读?——从李白诗看古汉语冷僻字的音义辨析》
二、文章正文(约2000字)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中的名句,许多读者在初次接触这首诗时,往往会对"刬"字的读音产生疑问,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究竟该读"chǎn"还是"chàn"?它的含义又是什么?本文将从音韵学、训诂学及诗歌鉴赏的角度,解析"刬"字的正确读音与用法,并探讨古典诗词中类似冷僻字的解读方法。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刬"字有两个读音:
chǎn:意为"削平、铲除",如"刬草除根"。
chàn:仅用于方言或古语,如"刬袜"(指只穿袜子不穿鞋)。
在李白诗句"刬却君山好"中,"刬"显然表示"铲除、削平"之意,因此应读作chǎn。
查阅《广韵》(宋代官修韵书),"刬"字属"初母山韵",拟音为/tʃʰan/,与现代的"chǎn"音基本对应,清代《康熙字典》也明确标注:"刬,楚限切,音铲。"进一步佐证了其读音。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方言区(如吴语、粤语)中,"刬"可能读作"chàn",但在标准汉语中,用于"铲除"义时仍以"chǎn"为准,诵读古诗时应遵循规范读音。
李白原诗共三首,此句出自第三首: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刬却"即"铲除","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诗人以夸张的笔法表示:若能铲平君山,湘水便可毫无阻碍地奔流,暗喻自己渴望打破现实束缚、追求自由的心境。
李白善用"无理而妙"的想象,此句看似不合常理(君山本为自然景观,岂能随意铲平?),却生动体现了其豪放不羁的个性,类似的表达还有"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与族叔李晔同游洞庭,诗中"刬却"之语,或暗含对朝廷打压的不满,借酒醉之言抒发愤懑。
"刬"字并非孤例,古诗词中常有生僻字或异读字,如何正确理解它们?以下是几点建议:
- 《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可追溯字的本义。
- 《广韵》《集韵》等韵书有助于了解古音。
如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中,"耶"通"爷",需根据语境判断。
-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见"读xiàn,通"现"。
- "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读kè hán,为古代突厥语称号。
5. 延伸:"刬"字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刬"字虽冷僻,但在古典文学中并非罕见:
- 白居易《新乐府·杜陵叟》:"刬却桑田栽柳树",讽刺官府劳民伤财。
- 陆游《秋夜读书》:"刬地西风撼客眠","刬地"意为"无端、忽然"。
这些用例均读"chǎn",进一步印证其规范性。
"刬"字的读音争议,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时演变,解读古诗词时,我们既要尊重历史音韵,也需适应现代规范,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言:"读古诗不可不知古音,但不必拘泥古音。"唯有兼顾音义,方能真正领略李白"刬却君山好"的磅礴诗意。
(全文约2100字)
三、补充说明
1、学术支持:文中音韵学依据参考《广韵》《切韵》及王力《汉语语音史》。
2、教学建议:教师讲解此类诗句时,可结合汉字构形法(如"刬"从"戋",与"铲"同源),帮助学生记忆。
3、延伸思考:类似易读错的字还有"纶"(guān,如"羽扇纶巾")、"衰"(cuī,如"乡音无改鬓毛衰")等,值得专题探讨。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043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5-10-28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04im
2025-05-02im
2025-04-22im
2025-05-06im
2025-05-04im
2025-05-02im
2025-05-05im
2025-05-04im
2025-05-05im
2025-05-03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