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歌与人生

玉屏空,观照内心的澄明之境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30日 阅读:60 评论:0

一、玉屏空的意象溯源

玉屏空,观照内心的澄明之境

"玉屏空"三字组合,蕴含着深厚的东方美学意蕴。"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纯洁、高贵与永恒,从《诗经》中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到《礼记》的"君子比德于玉",玉一直是人格理想的物质载体。"屏"作为隔断与展示的双重器物,既有遮蔽之功,又有呈现之能,宋代文人尤爱以屏风为画作载体,形成独特的"屏面艺术"。"空"则是佛道思想的核心概念,《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亦言"致虚极,守静笃",空非虚无,而是包孕万有的潜在状态。

三者结合,"玉屏空"超越了具体物象,成为一种精神境界的隐喻,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曾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玉屏空所呈现的正是这第三重境界——透过表象的虚无,抵达本质的充盈,当观者面对一方无物的玉屏,表面所见是"空",实则可能照见最丰富的内心图景,宋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此段语录,恰为理解玉屏空提供了绝佳路径——从执着于形,到否定形,最终超越形神对立。

历史上,玉屏作为实物多见于宫廷陈设与文人书房,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青玉山水人物插屏,玉质莹润,雕工精湛,但最为珍贵的反而是那些未加雕饰的素面玉屏——它们为观者预留了想象空间,唐代诗人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玉屏空的奥妙同样在于"意在形先",未画之处反成妙境,这种审美观念与南宋马远的"一角"构图、夏圭的"半边"山水一脉相承,以少胜多,以无含有。

从哲学层面看,玉屏空体现了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老子》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玉屏之"空"恰似门窗之"无",正因有空无,才生妙有,清代画家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写道:"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又当以心为师。"玉屏空所启示的正是这种"以心为师"的观照方式——当外在形式被简化至极,内在感悟反而能够无限展开。

二、空观下的视觉悖论

站在玉屏前,眼睛遭遇了一种认知困境:明明面对的是实体存在的玉石屏障,视觉却捕捉不到任何具体形象,这种"有中之无"构成了一种视觉悖论,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过一种"透光镜",铜镜背面花纹能在反射光中显现,玉屏空的玄妙与之类似——所见之"空"实为映照内心图景的介质,心理学中的"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现象——如在云朵中看到人脸——在此有了更高层次的体现:不是被动地接收随机图案,而是主动地在空白中投射意义。

东西方艺术对待"空"的态度迥异,西方油画传统追求画面填满,直至20世纪抽象表现主义如罗斯科(Mark Rothko)的色域绘画才开始探索空白的力量;而中国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早已以迷离云山展现虚空之美,玉屏空延续了这一东方传统,其空白不是艺术的缺席,而是艺术的至高形式,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知觉现象学》中指出:"视觉不是某种思维操作,而是身体与世界接触的方式。"玉屏空恰恰挑战了这种接触方式,迫使观者从习惯性的形象识别转向更深层的知觉体验。

从神经美学角度分析,当人眼找不到可辨识的图案时,大脑视觉皮层会进入一种高度活跃的搜索状态,此时边缘系统(主管情绪)与前额叶皮层(主管思考)的联结更为紧密,玉屏空通过制造这种认知张力,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既不是纯粹的形式欣赏,也不是单纯的内容解读,而是一种"悬置判断"的沉思状态,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的"空白"(Leerstelle)理论在此得到验证:艺术作品的未定点越多,受众的参与度就越高。

历史上有许多面对空白而顿悟的典故,唐代书法家怀素见夏云奇峰而悟笔法,宋代郭熙见败墙痕迹而得山水意境,明代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记载自己"观李成画,如对面语;观范宽画,如夜行山",而面对无画的玉屏,这种交流更为直接——不再通过画家中介,而是直面自己的心灵映像,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天书》创造无法阅读的文字,蔡国强的火药爆破留下转瞬即逝的痕迹,都与玉屏空的精神内核相通——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呈现什么,而在于唤起什么。

三、观空见性的心灵旅程

"看"玉屏空的过程实则是"返观内照"的修行,禅宗有"明心见性"之说,《六祖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玉屏如镜,其空性恰能照见观者本心,唐代青原惟信禅师的参禅三境界说,在玉屏前的观照中同样适用:初看只见玉质材料与工艺价值(见山是山);继而困惑于无内容的空虚(见山不是山);最终悟出空白中的无限可能(见山还是山),这一过程与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提出的"个体化"(Individuation)历程暗合——通过面对无意识内容,实现自我整合。

不同文化传统中都有类似的"空白"修炼法门,基督教神秘主义倡导"否定之路"(Via Negativa),认为只有清空一切概念才能接近上帝;佛教禅修讲究"不思善不思恶",在念头止息处见本来面目;道家"坐忘"要求"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玉屏空作为物质载体,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观修对象——不需要复杂仪轨,只需凝神注视,便能进入初步的冥想状态,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认为"注意力是最纯粹的馈赠",面对玉屏空的专注观看,正是这种精神馈赠的实践。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凝视简单几何形状或单色画面能诱导大脑进入α波状态(8-13Hz),这种频率与创造性思维和深度放松相关,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仅以十字形光影创造神圣感;美国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的光空间装置,让人体验纯粹的视觉现象,玉屏空虽源自古代,其作用机制却与这些当代创作异曲同工——通过简化视觉输入,重启感知系统,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Flow)状态,在深度欣赏玉屏空时可能不期而至。

个人面对玉屏空的体验千差万别,这正体现了它的妙用,商人可能看到市场机遇转瞬即逝,诗人可能捕捉灵感乍现,老者或许感慨人生空明,孩童则想象奇幻世界,宋代苏轼在《送参寥师》中写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玉屏空即是这种创作心境的物化,当代社会信息过载,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玉屏空的古老智慧反而具有现代意义——它教会我们在纷扰中守护心灵空间,在冗余中识别本质价值。

四、空纳万境的当代启示

在数字图像泛滥的时代,玉屏空的"少即是多"哲学具有特殊价值,社交媒体每天产生数十亿张图片,人类的视觉经验从未如此丰富又如此贫乏——所见极多,所悟极少,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警示的"拟像"(Simulacra)世界已成现实,真实与再现的界限模糊不清,玉屏空作为一种"反图像",提供了对抗视觉暴力的可能——它不是信息的终结,而是意义的开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倡导"空"(Empty)的设计理念,认为"设计不是创造新事物,而是赋予既有事物新感觉",这与玉屏空的精神完全一致。

当代艺术创作中,"空"的运用日趋多元,中国画家刘国松的"太空画"系列以抽象手法表现宇宙苍茫;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用极简装置创造沉浸式体验;日本团队TeamLab的数字艺术消弭虚实边界,这些创作虽形式各异,却共享着与玉屏空相同的美学基因——通过简化和留白,激活观者的创造性参与,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的蓝色单色画宣称"表达不可见之物的可见性",玉屏空同样指向那不可见却真实存在的精神维度。

从认知科学角度看,玉屏空的魅力部分源于人类大脑的预测编码(Predictive Coding)机制,当我们面对不完整信息时,大脑会自动填补空缺,这种填补过程往往比被动接收完整信息产生更强烈的神经活动,英国神经美学家塞米尔·泽基(Semir Zeki)研究发现,抽象艺术能同时激活大脑多个区域,形成独特的"神经美学"体验,玉屏空作为终极抽象,将这种效应发挥到极致——它是最简的形式,却能唤起最丰富的内在图景,荷兰版画家埃舍尔(M.C. Escher)那些不可能结构的作品,同样利用了大脑对视觉矛盾的解决欲望。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玉屏空的哲学被赋予新内涵,它代表的不只是美学上的极简主义,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减少物质占有,增加精神充实,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有机建筑"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趣,都与玉屏空倡导的"以少为美"相通,挪威哲学家阿恩·奈斯(Arne Naess)提出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是价值观念危机,而玉屏空所示范的"空纳万有"思维,或许能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灵感。

玉屏空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存在智慧,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中写道:"艺术作品开启了自己的世界。"玉屏空虽无具体形象,却开启了一个可能性的世界——在那里,观者既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法国诗人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梦想创作"一本关于虚无的书",玉屏空仿佛是这一梦想的视觉实现——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不是封闭的完成,而是开放的邀请,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心中的玉屏空都映照出不同的风景,而这些风景的总和,或许就是人类精神的完整图景。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081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