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门即事古诗怎么读,解读张继的闾门即事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30日 阅读:54 评论:0

引言:闾门即事古诗的背景与作者

闾门即事古诗怎么读,解读张继的闾门即事

《闾门即事》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苏州闾门一带的市井风情,张继以《枫桥夜泊》闻名,而《闾门即事》同样展现了他对江南风物的细腻观察,这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但如何正确解读其内涵?本文将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解析、艺术特色及诵读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闾门即事》的读法。

一、《闾门即事》的原文与字词解析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原文:

>《闾门即事》

> 耕夫召募逐楼船,

> 春草青青万顷田。

> 试上吴门窥郡郭,

> 清明几处有新烟。

**1. 逐句解析

“耕夫召募逐楼船”

“耕夫”指农民,“召募”指官府征兵,“楼船”指战船,此句写官府征召农民去当兵,驾驶战船出征,暗含对战争影响农业生产的批判。

“春草青青万顷田”

春天田野本该生机勃勃,但“青青”的春草却无人耕种,暗示劳动力被征调,农田荒芜。

“试上吴门窥郡郭”

“吴门”即苏州城门,“郡郭”指城外,诗人登上城门眺望,观察民生状况。

“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时节本应家家祭祖、生火做饭,但“几处有新烟”说明人烟稀少,民生凋敝。

**2. 关键字的解读

“闾门”:苏州古城门之一,诗中代指苏州。

“即事”:即兴写眼前所见之事,属于即景抒怀的诗体。

“新烟”:指炊烟,暗指人丁稀少,社会萧条。

二、《闾门即事》的创作背景

张继生活在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苏州作为江南富庶之地,也因征兵、赋税而民生艰难,这首诗正是通过描绘闾门一带的荒凉景象,反映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三、《闾门即事》的艺术特色

**1. 白描手法,以景写情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春草青青”“几处新烟”等意象,含蓄地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2. 对比强烈,讽刺深刻

“春草青青”本应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却因“耕夫召募”而显得荒凉,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战争之害。

**3. 语言凝练,意蕴深远

短短四句,既写征兵之状,又绘田野之景,再抒诗人之感,层次丰富。

四、《闾门即事》怎么读?——诵读与鉴赏方法

**1. 诵读技巧

节奏:七言绝句通常按“二二三”或“四三”断句,如: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情感:前两句沉重,后两句感慨,诵读时语调应低沉舒缓,尾句略带叹息。

**2. 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张继的生平及唐代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意象分析:关注“春草”“新烟”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对比阅读:可与《枫桥夜泊》对比,体会张继诗歌的不同风格。

五、《闾门即事》的现代意义

这首诗虽写于唐代,但其反映的战争对百姓的摧残、对社会经济的破坏,至今仍有警示意义,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珍惜安定生活,反思历史的教训。

《闾门即事》是一首语言简练而内涵深刻的古诗,通过正确的解读和诵读,我们能更深入地体会张继对民生的关怀,读古诗不仅是欣赏文字之美,更是与历史对话,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诵读这首经典之作。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087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