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以前,诗歌的押韵主要依赖口语习惯,并无统一标准,隋代陆法言编撰《切韵》,成为最早的韵书之一,唐代在此基础上修订为《唐韵》,宋代又发展为《广韵》。《广韵》共206韵,但实际运用中发现许多韵部可以合并,因此南宋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编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韵部合并为107韵,后人又调整为106韵,统称“平水韵”。
平水韵虽非官方钦定,但因其实用性强,成为宋元明清科举考试及文人作诗的标准韵书,即便在现代,许多传统诗词创作者仍沿用平水韵,以保持古典诗词的音韵美感。
平水韵共106韵,按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其中平声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两卷),具体分类如下:
古典诗词的押韵必须严格遵循平水韵的韵部,不能跨韵混用。
杜甫《春望》(押“侵”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深、心、金、簪”均属“十二侵”韵)
李白《静夜思》(押“阳”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光、霜、乡”属“七阳”韵,“月”为入声字,此处不押韵,但符合绝句的平仄安排)
“出韵”指在同一首诗中混用不同韵部的字,这是古典诗词的大忌。
春风拂柳绿葱茏(东韵),
冬日寒梅映雪浓(冬韵)。
(“茏”属“一东”,“浓”属“二冬”,不可混用)
近体诗(律诗、绝句)的韵脚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楼”属“十一尤”韵,“尽、目”为仄声,不押韵)
古体诗(如《古诗十九首》)可换韵,甚至平仄韵交替使用,但仍需遵循一定的音律美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灰韵),奔流到海不复回(灰韵)。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入声),朝如青丝暮成雪(入声)。
通过大量阅读唐宋诗词,熟悉常见韵部的字,如“东、冬、江、支”等。
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消失,但粤语、客家话等方言仍保留,可借助方言辨别。
初学时可先按普通话押韵,再对照平水韵调整,逐步掌握古韵。
尽管平水韵是传统诗词的标准,但现代汉语发音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有人主张使用《中华新韵》(基于普通话),平水韵的优势在于: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807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5-05-23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