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暗纷纷,历史褶皱中的集体记忆与遗忘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30日 阅读:78 评论:0

暮色四合时分,我常立于城市高处,看晚风卷起尘埃与纸屑,在半空中形成无数细小的漩涡,这"风烟暗纷纷"的景象,总让我想起那些被历史大风吹散的碎片记忆——它们看似无序飘荡,实则遵循着某种隐秘的规律,风中的每一粒尘埃都曾是一个完整故事的一部分,正如我们每个人的记忆碎片,共同构成了民族的精神地形图,记忆与遗忘,这对永恒的矛盾体,在历史的长廊中不断上演着拉锯战,而"风烟暗纷纷"恰是这场永恒之舞最贴切的隐喻。

风烟暗纷纷,历史褶皱中的集体记忆与遗忘

历史从来不是平滑流淌的河流,而是布满漩涡与暗流的复杂水系,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在《记忆之场》中揭示:"记忆是生命,总由鲜活的群体所承载;历史则是对不再存在的过去的重构。"我们的集体记忆如同被风吹散的烟尘,表面看来混乱无序,实则每一粒尘埃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刻的重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动荡,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九十年代的经济转型,这些重大历史节点在风中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民族通过选择性记忆与遗忘来构建身份认同,那些在风中翻飞的记忆碎片,有的被郑重收藏,有的则任其飘散,这种选择本身便是权力运作的结果。

风中的记忆有其物质性基础,走在老城区的胡同里,斑驳的砖墙是记忆的载体;翻开泛黄的家庭相册,褪色的照片是记忆的锚点;甚至一道传统菜肴的味道,也能瞬间唤醒沉睡的往事,这些物质载体构成了记忆的"硬件",而集体叙事则为其提供了"操作系统",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形成的独特记忆结构,既保留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框架,又融入了科学、民主等现代性元素,这种混杂性记忆正如风中交织的烟尘,看似混沌却自有其内在逻辑,犹太裔学者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指出,身体实践是记忆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节日仪式、饮食习惯、语言表达中,都沉淀着几代人积累的记忆密码。

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充满张力,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个体记忆的简单相加,而是社会框架塑造的结果,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这些宏大叙事为个体记忆提供了组织框架,但框架之外,总有异质记忆在风中飘荡——知青的乡愁、下岗工人的失落、农民工的漂泊感,这些"暗纷纷"的记忆碎片构成了历史的阴影部分,俄罗斯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众声喧哗"概念,恰可描述这种记忆的多声部特性,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主流话语与边缘经验,在历史的风中不断对话、协商、冲突,如同敦煌壁画在风沙中时隐时现,某些记忆被凸显,某些则被遮蔽,这种选择性呈现本身就是权力关系的体现。

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记忆存储与传播的生态,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洪流,让记忆的积累与消散都加速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则新闻上午刷屏,下午便被新的热点覆盖;一段视频瞬间引爆全网,转眼又无人问津,这种记忆的速生速朽,形成了新的"风烟暗纷纷",德国媒体学者沃尔夫冈·恩斯特警告我们,数字存储不等于记忆,真正的记忆需要反复提取与重构的过程,当我们的记忆外包给云端硬盘,当算法决定我们看到什么、记住什么,集体记忆的自主性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社会中,记忆通过口耳相传、仪式重复得以延续;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记忆变得碎片化、即时化、表面化,我们似乎记住了更多,实则可能遗忘得更快。

面对记忆的风烟,我们需要怎样的姿态?首先应当承认记忆的多元性与复杂性,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划分,其次要培养"记忆的耐心",给历史以沉淀的时间,不急于下结论,最重要的是保持记忆的对话性,让不同世代、不同群体的记忆能够相互倾听、相互修正,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记忆场所的建立,正是为了抵抗风的消散力量,为集体记忆提供固定的锚点,但固定不是固化,记忆需要在不断的重新解读中获得生命力,如同中国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述而不作",既忠实记录,又保持开放的诠释空间。

站在新时代的风口回望,那些"暗纷纷"的记忆烟尘中,有我们不该遗忘的痛苦教训,也有值得珍视的精神资源,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从抗战烽火到改革开放,一代代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记忆痕迹,构成了我们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如同风中摇曳的火光,照亮前路也投下阴影,但正是这明暗交错的光影,构成了真实的历史质感。

风永远在吹,烟尘永不停歇地舞动,我们无法阻止记忆的自然消散,但可以选择记住什么、如何记住,在"风烟暗纷纷"的混沌中保持清醒的记忆意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守护记忆的连续性,这或许是我们面对历史最基本的责任,因为正如乔治·桑塔亚那的警告:"那些不能记住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当新的风吹起,愿我们能有足够的智慧,在纷纷扬扬的记忆烟尘中,辨认出那些真正值得珍藏的闪光颗粒。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092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