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汉语词汇海洋中,"更闻"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却常常引发读音上的困惑,它究竟应该读作"gēng wén"还是"gèng wén"?这个疑问不仅关乎语音规范,更牵涉到汉语多音字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演变,本文将从语言学、历史文化和现代应用三个维度,全面解析"更闻"的正确读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这个词语的使用方法。

"更闻"的基本读音与含义
"更闻"作为一个汉语词组,其标准读音应为"gēng wén",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的权威记载,"更"字在此处读作第一声"gēng",意为"quot;、"重新";"闻"字读作第二声"wén",意为"听到"、"知晓"。"更闻"的字面意思是"再次听到"或"重新知晓"。
这一读音可以从古典文献中得到印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这段文字中"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的"闻"字用法与"更闻"中的"闻"字相同,都表示"听说"之意。
"更"字的多音辨析
"更"字在汉语中是一个典型的多音字,主要有两种读音:"gēng"和"gèng",读作"gēng"时,其含义包括:1)改变、改换,如"更改"、"更替";2)经历,如"少不更事";3)旧时夜间计时单位,如"三更半夜";4)表示"再"、"又",如"更上一层楼",而读作"gèng"时,则是副词用法,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愈加"、"越发",如"更好"、"更加"。
在"更闻"一词中,"更"取"再"、"又"之意,因此应读作"gēng",这与"更迭"、"更新"、"更张"等词语中的"更"字读音一致,若误读为"gèng wén",则改变了词语的原意,使其变成了"越发听到"的意思,这在大多数语境中都是不合适的。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确实存在"gèng wén"这样的读音组合,但通常不是作为固定词组使用,而是"更"作为副词修饰"闻"这一动词的临时组合,如"经过解释,我更闻其详",这里的"更"表示程度加深,读作第四声是正确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使用"更闻"这一表达时,指的是"再次听说"的意思,因此读作"gēng wén"更为准确和普遍。
"更闻"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
追溯"更闻"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表达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更闻其语"的记载,此处的"更闻"明确表示"再次听到"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甫在《秋兴八首》之四中写道:"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quot;闻道"的"闻"与"更闻"中的"闻"同义,都表示"听说"。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与米元章书》中也有"更闻佳话"的表述,意为"又听到好消息",明代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中写道:"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看那风时,但见: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有一篇古风单道景阳冈武松打虎: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焰焰满川枫叶赤,纷纷遍地草芽黄,触目晚霞挂林薮,侵人冷雾满穹苍,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昂头踊跃逞牙爪,谷口麋鹿皆奔忙,山中狐兔潜踪迹,涧内獐猿惊且慌,卞庄见后魂魄丧,存孝遇时心胆强,清河壮士酒未醒,冈头独坐忙相迎,上下寻人虎饥渴,撞着狰狞来扑人,虎来扑人似山倒,人去迎虎如岩倾,臂腕落时坠飞炮,爪牙爬处成泥坑,拳头脚尖如雨点,淋漓两手鲜血染,秽污腥风满松林,散乱毛须坠山崦,近看千钧势未休,远观八面威风敛,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睛光不闪,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动弹不得,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捱下冈子来。"这段文字中多次出现的"闻"字,都与"更闻"中的"闻"字同义。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小仓山房尺牍》中也使用了"更闻近况"的表达方式,这些历史文献中的用例都证实了"gēng wén"这一读音的传统性和正确性。
现代汉语中"更闻"的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更闻"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属于较为文雅的表达方式,常见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它多用于以下几种语境:
1、表示再次听到某消息或信息,如:"更闻此事详情,不胜唏嘘。"
2、在书信或正式文书中表示获悉,如:"更闻阁下高升,谨致贺忱。"
3、在新闻报道或评论中表示补充信息,如:"更闻涉事双方已达成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中"更闻"有时也会被"又闻"、"再闻"等更通俗的表达所替代,但在保持语言典雅性的场合,如公文、书信、文学创作等,"更闻"仍然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
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文书中,"更闻"的使用尤为严谨,例如在一份法律意见书中可能会这样表述:"经查阅案卷材料,更闻当事人陈述,本所认为..."这里的"更闻"明确表示"进一步了解到"的意思,读作"gēng wén"。
常见误读现象分析
尽管权威词典和历史文献都支持"gēng wén"的读音,但在实际语言生活中,"gèng wén"的误读却时有发生,造成这种误读的主要原因包括:
1、"更"字作为副词"更加"义的常用性远高于其"quot;义,导致人们见到"更"字时下意识读作"gèng"。
2、现代汉语中"更"字读作"gēng"的词语相对较少,且多为书面语,如"更迭"、"更漏"等,一般人接触机会不多。
3、"更闻"这一表达本身使用频率不高,许多人对其正确读音缺乏明确认知。
4、汉语语音演变中,平声字(如"gēng")在实际语流中容易发生变调,增加了辨读难度。
这种误读现象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常见性优先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多音字的常见读音套用到所有场合,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其他多音字中,如"角色"常被误读为"jiǎo sè"而非正确的"jué sè","说服"常被误读为"shuì fú"而非"shuō fú"等。
正确使用"更闻"的建议
为了准确使用"更闻"这一表达,避免读音和用法上的错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牢记"更闻"的标准读音是"gēng wén",可通过联想"更改"、"更替"等词语来强化记忆。
2、区分"更"字的两种读音所对应的不同意义:"gēng"表示"quot;、"改变","gèng"表示"更加"。
3、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使用"更闻"时,注意上下文的适宜性,避免文白夹杂。
4、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及时查阅权威词典或咨询专业人士。
5、通过阅读古典文献和规范现代文本,培养对"更闻"等文言色彩较浓词语的语感。
对于语言学习者和汉语教师而言,应当特别注意多音字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和语境练习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更"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
"更闻"相关的文化内涵
"更闻"这一词语虽然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字形上看,"更"由"攵"(表示动作)和"丙"(表声)组成,本义为改变;"闻"由"耳"和"门"组成,表示用耳朵接收信息,两字组合体现了汉语造字的智慧和形声结合的特点。
从文化心理角度,"更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信息获取的重视和审慎态度。"更"表示不是初次,而是再次确认;"闻"强调亲耳听闻而非道听途说,这种对信息真实性的追求与儒家"多闻阙疑"的思想一脉相承。
在文学表达中,"更闻"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或表达惊喜("更闻佳音"),或表达遗憾("更闻噩耗"),或表达关切("更闻近况"),比简单的"听说"更具文雅韵味。
通过对"更闻"读音的全面考察,我们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语音问题,更窥见了汉语多音字系统的复杂性和历史文化积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词语的读音和用法都凝结着千百年来人们的语言智慧和交际经验。"更闻"应该读作"gēng wén",这一结论既有权威工具书的支持,也有历史文献的印证,更符合汉语词汇系统的内在规律。
在语言使用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尊重语言的发展变化,也要保持对语言规范的敬畏之心,准确掌握"更闻"这类词语的正确读音和用法,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对汉语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和尊重,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消除对"更闻"读音的疑惑,并在今后的语言使用中更加自信和准确。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141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5-11-04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