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用文言文怎么说,探源与释义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2日 阅读:63 评论:0

大学之文言称谓考

大学用文言文怎么说,探源与释义

"大学"一词,在中华文明长河中源远流长,其文言表达丰富多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今人所谓"大学",在文言文中可有多种表述,各具特色,各有所指,考其源流,"大学"最早见于《礼记》中的《大学》篇,乃儒家经典之一,言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然则,古代教育机构之"大学",其文言称谓又当如何?此乃本文欲探究之要旨。

在古代文献中,"大学"常被称为"太学"。"太"者,大也,古"太"与"大"通。"太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汉代设太学,为当时最高学府,延聘五经博士,教授生徒,故《后汉书》云:"太学,天子所立学也。"此称谓沿用至隋唐,成为古代中央官学的标准名称。

"国子监"亦为"大学"之重要文言表达,自晋代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改为国子监,成为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兼有教育行政与教学双重职能。《隋书·百官志》载:"国子监,祭酒一人,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唐宋以降,国子监制度日臻完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实为古代大学之综合体,故文言中常以"国子监"指代最高学府,如《宋史·选举志》言:"国子监生员,皆选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辟雍"亦为"大学"之古雅称谓。《礼记·王制》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本为周代天子所设大学之名,其建筑形制独特,四面环水,象征教化流行。《汉书·礼乐志》载:"辟雍,教化之本也。"后世虽少用此名指代实际学府,但在文言诗文中,"辟雍"常作为"大学"之典雅代称,寄托着对理想教育的向往。

"成均"亦为古代大学之名称。《周礼·春官》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后世常以"成均"指代大学,如《新唐书·百官志》载:"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凡七学,皆置博士以教生徒,国子学,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四门学,掌教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之为生者,广文馆,掌领国子生业进士者,律学、书学、算学,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为生者,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显庆元年,复置律学、书学、算学,增置生徒,朔二年,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司业为少司成,咸亨元年,复旧,垂拱元年,改国子监为成均监。"由此可见,"成均"在唐代曾一度作为国子监的正式名称,成为"大学"之官方文言表达。

大学称谓之历史沿革

"大学"之文言表达,随时代变迁而有所更迭,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轨迹,先秦时期,大学多称"辟雍"或"上庠"。《孟子·滕文公上》云:"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此处"学"即指大学,为三代通称。

至汉代,"太学"成为正式名称。《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五年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议,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学制度有所变化,"国子学"逐渐兴起。《晋书·职官志》载:"国子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掌教导国子。"国子学专为贵族子弟设立,与太学并行,形成双轨制教育体系,quot;大学"之文言表达,既有沿袭前代的"太学",又有新兴的"国子学",二者并存。

隋唐时期,教育制度趋于完备,"国子监"成为统领中央官学的最高教育管理机构。《隋书·百官志》详细记载了国子监的组织结构:"国子寺,祭酒一人,属官有主簿、录事各一人,领国子、太学、四门三学,各置博士、助教。"唐代继承隋制并加以发展,国子监下设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形成系统化的高等教育体系,quot;大学"之文言表达,多以"国子监"统称,具体则分"国子学"、"太学"等。

宋元明清各代,基本沿袭唐制而有所调整,宋代太学规模扩大,王安石变法时创立"三舍法",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级,通过考核逐级升迁。《宋史·选举志》载:"熙宁四年,始命诸州置学官,率给田十顷赡士,又置小学教授,选生徒肄业,八年,诏以王安石所撰《诗》、《书》、《周礼》三经新义颁于学官,用以取士。"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体现多民族特色,明清两代,国子监制度更为严密,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期"大学"之文言表达,仍以"国子监"为主,但"太学"之称亦常见于文献。

大学之文化意涵

"大学"之文言表达,不仅是对教育机构的称谓,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大学"体现了儒家"明德新民"的教育理想。《礼记·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大学章句》注云:"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此处"大学"非指具体学府,而是指成就道德人格的学问,故文言中"大学"常与"小学"对举,《朱子语类》云:"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大学"称谓反映了古代"政教合一"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太学"还是"国子监",均为朝廷所设,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权。《新唐书·选举志》言:"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太学,生五百人;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这种官学体制体现了古代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功能定位。

"大学"之文言表达蕴含着"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太学博士"、"国子祭酒"等学官称谓,在文言文献中备受尊崇。《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为博士时,"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韩愈《师说》亦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大学中师道的尊严地位。

"大学"称谓还体现了"有教无类"的理想追求,虽然古代大学多为贵族子弟而设,但如"四门学"等机构也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求学机会。《唐会要》卷三十五载:"四门博士,掌教文武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之子为生者,若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明清时期,地方书院兴盛,补充了官学教育的不足,使"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

中西大学称谓之比较

当我们将中国古代"大学"之文言表达与西方大学称谓相比较,可发现有趣的文化差异,拉丁语中"universitas"原指行会组织,后特指师生行会,演变为现代"university"一词,这与中文"大学"强调"大人之学"、"明德之学"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中世纪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等,最初多为师生自发组织,后获得教皇或皇帝特许状,具有较大自治权,而中国古代太学、国子监始终是国家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如《明史·职官志》所载:"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其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这种严密的官僚化管理模式,体现了中西教育理念的差异。

在称谓上,西方大学多用地名命名(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或冠以创建者之名(如哈佛大学);而中国古代大学多用"太学"、"国子监"等体现其国家属性的通称,或如"辟雍"、"成均"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典名称,反映了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

"大学"之文言表达,自"太学"、"国子监"至"辟雍"、"成均",不仅是一系列历史名称,更是中华教育传统的文化符号,这些称谓承载着古代中国的教育理念、政治思想和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独特性的重要体现,今日我们探究"大学"之文言说法,非仅为满足考据之趣,实为追寻中国高等教育之文化根脉,思考古今教育之传承与创新,正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乎"大学"之文言称谓及其内涵,或可为我们理解中国教育传统提供一扇重要窗口。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224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