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宝库中,神话传说犹如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巨灵擘山"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意象,不仅承载着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古老神话的读音却逐渐模糊,甚至出现了多种误读现象,本文将首先厘清"巨灵擘山"的正确读音,进而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神话故事、文化象征以及在现代语境中的传承价值,以期唤起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重新认识与珍视。
二、"巨灵擘山"的正确读音解析
"巨灵擘山"这一词组中,"巨灵"读作"jù líng","擘"字读作"bò","山"字则读作常规的"shān",其中最容易引起误读的是"擘"字,不少人会将其误读为"bāi"或"bì"。"擘"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两种读音:当表示"大拇指"或"分开、剖裂"之意时读"bò";而作为"掰"的异体字时读"bāi",在"巨灵擘山"这一特定语境中,显然取"剖裂、分开"之意,故应读作"bò"。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擘"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其篆书字形像一只手用力分开物体的样子,生动体现了"分开、剖裂"的本义,在古代文献中,"擘"常与重大力量行为相关联,如《庄子·逍遥游》中"擘洪蒙",李白《蜀道难》中"擘太行"等,均读作"bò",这一读音在历代韵书如《广韵》《集韵》中均有明确记载,现代权威字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常见的误读现象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擘"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许多人对其正确读音不熟悉;二是受方言影响,部分地区将"擘"与"掰"混用;三是一些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体的错误示范加剧了读音混乱,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当回归传统典籍,尊重语言发展的历史脉络,准确传承这一文化密码的读音形式。
三、"巨灵擘山"的神话溯源与文化内涵
"巨灵擘山"最早见于《山海经》和《水经注》等古籍,讲述的是一位名为巨灵的神祇劈开华山,疏导黄河水患的壮举,据《水经注·河水》记载:"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这一神话生动描绘了巨灵神以无匹力量劈开阻挡水流的山岳,使黄河得以顺畅东流的场景。
从文化象征角度看,"巨灵擘山"体现了多重意蕴,它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灾害的解释体系——将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人格化为神祇行为,这一神话彰显了中华民族"人定胜天"的积极精神,巨灵神劈山导水的行为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利用,从哲学层面看,"擘山"这一意象暗含了"破障开路"的深刻寓意,代表着突破阻碍、开拓进取的生命态度。
在文学艺术领域,"巨灵擘山"的影响深远,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写道:"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以豪迈笔触再现了这一神话场景,王维《华岳》诗中"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用推削成"的描写,则赋予了这一意象更多哲学思考,历代画家也常以此为题材,通过视觉艺术展现这一震撼人心的神话场景。
四、"擘"字的语义演变与相关文化概念
"擘"字作为汉语中的一个古老字汇,其语义经历了丰富的历史演变,最初,"擘"专指大拇指,《孟子·滕文公下》中"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即用此义,后引申为"分开、剖裂"的动作,如《庄子·胠箧》中"擘肌分理"的描述,在医学领域,"擘"还特指一种解剖手法;在艺术批评中,"擘画"指精细的描绘与构思。
与"巨灵擘山"相关的文化概念中,"擘窠"指书法篆刻中的大字书写,强调雄浑力道;"擘笺"指裁纸作画,体现精细工艺,这些衍生词汇共同构成了以"擘"为核心的文化语义网络,反映了中国人对"力量与技巧平衡"的独特审美追求。
比较其他文化中的类似意象,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劈山取火,北欧神话中雷神索尔劈开山岳,都与"巨灵擘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中国神话更强调神人协作、造福苍生的伦理维度,巨灵劈山不仅展示神力,更旨在解除民众水患之苦,体现了鲜明的实用理性精神。
五、现代语境中的"巨灵擘山"及其传承价值
在当代社会,"巨灵擘山"这一意象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常被用于比喻突破重大障碍、开创崭新局面,如科技创新中的技术突破被称为"擘画新篇",重大工程建设被誉为"当代擘山"等,2020年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就被媒体描述为"新时代的擘山之举",彰显了这一传统意象的现代适应性。
正确传承"巨灵擘山"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从语言规范做起,教育部门应在语文教材中加强这类传统文化词汇的教学,媒体从业者需提高专业素养避免误读,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此为主题开发影视、游戏等作品,如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就成功化用了这一意象,学术研究应深入挖掘其哲学意蕴,如与当代生态文明的对话可能。
从更广的视角看,"巨灵擘山"所体现的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突破各种"山岳"般的障碍,这一神话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资源。
六、结语
"巨灵擘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其正确读音为"jù líng bò shān",这一读音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通过对其神话渊源、语义演变和现代价值的系统梳理,我们不仅掌握了准确的语言表达,更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的今天,我们更应当珍视这样的文化瑰宝,以科学态度传承其读音,以创新精神发展其内涵,让古老的"擘山"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异彩,唯有准确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272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