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田录》的卷数问题
《归田录》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晚年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关于这部作品的卷数,现存史料与版本均明确记载为二卷,这一结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实:
宋代目录学著作《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小说家类"明确记载:"《归田录》二卷,欧阳修撰。"同为宋代的《郡斋读书志》也著录为二卷,这两部宋代重要的私家藏书目录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现存最早的《归田录》刻本——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刻本即为二卷本,明代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本、清代《四库全书》本等主要版本系统均沿袭了这一分卷方式,现代中华书局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等权威整理本同样采用二卷的分法。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曾有学者误认为《归田录》为八卷,这一说法源自对欧阳修另一部著作《六一诗话》的混淆。《六一诗话》原名《诗话》,因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而得名,全书共二十八条,不分卷,但后世刻本有将其分为一卷或二卷者,明代《稗海》本误将《六一诗话》与《归田录》合刻,并标为八卷,导致部分学者产生误解,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已对此误进行了澄清:"《书录解题》载《归田录》二卷,此本止一卷,盖误合二卷为一卷,又《稗海》中别有《六一诗话》,与此不同,盖《诗话》乃集其论诗之语,此为杂记之书也。"
二、《归田录》的创作背景与成书过程
《归田录》的创作与欧阳修晚年的政治境遇密切相关,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时年六十一岁的欧阳修因"濮议"之争遭御史蒋之奇等人弹劾,虽经神宗即位后辨明诬枉,但欧阳修已心灰意冷,连续上表请求外放,最终获准出知亳州(今安徽亳州),正是在赴亳州任途中,欧阳修开始了《归田录》的写作,正如其在自序中所言:"《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
书名"归田"二字,取自东汉张衡《归田赋》,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政治纷扰、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然而实际上,欧阳修此后并未真正归隐,而是辗转于亳州、青州、蔡州等地任职,直至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致仕,次年卒于颍州(今安徽阜阳)。《归田录》的创作断断续续持续了约四年时间,最终在熙宁年间完成并流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归田录》的成书过程体现了欧阳修严谨的著述态度,据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记载,欧阳修完成初稿后曾呈送神宗皇帝御览,因其中记载了一些当代人物轶事,恐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遂删去了其中敏感内容,这一自我审查行为使得《归田录》最终定稿比原计划简略许多,也解释了为何全书仅二卷却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
三、《归田录》的内容特点与史料价值
《归田录》二卷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共记录了一百一十五条笔记,涉及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书以记载北宋前期的朝野轶事为主,尤以仁宗朝(1022-1063)事迹最为详实,如卷一记载了寇准、王旦、吕夷简等名相的言行,卷二则多记杨亿、刘筠等馆阁文臣的轶事,这些记载往往不见于正史,却生动展现了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生态与文化风尚。
《归田录》包含了大量关于典章制度、科举考试、官场礼仪的记载,如对"学士院故事"、"馆阁校勘之职"等制度的描述,对了解北宋官僚体系的运作具有重要价值,书中关于"糊名誊录"等科举改革措施的记载,更是研究中国考试制度史的一手资料。
尤为珍贵的是,《归田录》保存了不少经济史、科技史方面的资料,如卷二记载了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地区的流通情况:"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同卷还记载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这些记载比《梦溪笔谈》更早,具有极高的科技史料价值。
从文体角度看,《归田录》继承了唐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又开创了宋代笔记文的新风格,其文字简练隽永,叙事生动有趣,既有史料价值,又不失文学魅力,如卷一记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的故事,已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篇目,展现了欧阳修作为古文大家的非凡笔力。
四、《归田录》的版本流传与学术影响
《归田录》自问世以来,版本流传有序,影响深远,现存主要版本包括:
1、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刻本:现存最早的刻本,藏国家图书馆
2、明弘治年间华珵刻本:以元刻本为底本,校勘精审
3、明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本:流传较广的版本
4、清《四库全书》本:以毛本为底本,略有校改
5、民国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据《津逮秘书》本排印
6、中华书局1981年李伟国点校本:现代通行整理本
在学术影响方面,《归田录》开创了宋代笔记"记朝野事"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司马光《涑水记闻》、王明清《挥麈录》等后世笔记的创作,作为欧阳修晚年的作品,《归田录》也是研究其政治思想、史学观念变迁的重要材料。
当代学者对《归田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本校勘与注释,如李伟国点校工作;二是史料价值挖掘,如利用其记载研究北宋政治制度;三是文学价值分析,探讨其叙事艺术与语言风格,日本学者内山精也、中国学者莫砺锋等均有专文讨论《归田录》的文学史意义。
五、结语
《归田录》二卷虽篇幅不长,却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笔法和珍贵的史料,成为宋代笔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能够确认其确切的卷数,更能窥见欧阳修晚年的精神世界,了解北宋前期的社会风貌,作为一部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魅力的笔记,《归田录》至今仍为我们提供着认识宋代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其价值远非简单的卷数所能衡量,在宋代笔记文献中,《归田录》以其作者的显赫地位、内容的真实可靠和文笔的简洁优美,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是研究北宋历史与文化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285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2025-10-21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