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中载字读音考辨及全诗解读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3日 阅读:45 评论:0

一、引言:《诗经》中的"菁菁者莪"及其语言魅力

菁菁者莪中载字读音考辨及全诗解读

《菁菁者莪》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表达对师长培育之恩感激的优美诗篇,诗中"菁菁者莪,在彼中阿"等句描绘了茂盛的莪蒿生长在山间的景象,以此比喻人才的成长与培育者的辛劳,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结构整齐,语言凝练,体现了《诗经》"赋比兴"手法的精妙运用。

在研读这首诗时,许多读者会对诗中"载"字的读音产生疑问,诗中"载"字出现在"既见君子,锡我百朋"之后的"泛泛杨舟,载沉载浮"一句中,这个"载"字在古汉语中属于多音多义字,其正确读音直接关系到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本文将详细考证"载"字在此处的读音,并通过对全诗的深入解读,揭示这首古老诗篇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二、"载"字的音义辨析

"载"字的基本音义

"载"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基本读音:zǎi和zài,读作zǎi时,主要有"年"(如"三年五载")和"记录"(如"记载")的意思;读作zài时,则有"装载"(如"载货")、"充满"(如"怨声载道")以及作为助词表示"又、且"(如"载歌载舞")等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载"字的用法更为丰富,根据《说文解字》,"载"本义为"乘也",即乘坐、装载之意,引申为承受、担负等义,作为虚词使用时,常表示动作的重复或交替,相当于"又"、"且"。

"载沉载浮"中"载"字的正确读音

在《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一句中,"载"字应当读作zài,这里的"载"是助词,表示"又"或"且"的意思,"载沉载浮"即"又沉又浮"或"时沉时浮",描绘了小船在水中起伏不定的景象。

这一用法在《诗经》中并不鲜见,如《小雅·沔水》中的"载飞载止"(又飞又停),《邶风·泉水》中的"载驰载驱"(又跑又赶)等,其中的"载"都读作zài,表示动作的交替或并列,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明确指出:"载,犹'则'也,或作'乃'解,或作'又'解。"

常见误读及原因分析

尽管学术界对"载沉载浮"中"载"字的读音已有定论,但在实际阅读中,仍有人误读为zǎi,这种误读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一是对"载"字多音多义特性认识不足,未能区分其实词与虚词用法;

二是受现代汉语中"载"字常用读音的影响,zǎi在"记载"、"转载"等常用词中出现频率较高,导致读者形成惯性认知。

现代汉语中"载"作助词的用法已较为少见(仅保留在"载歌载舞"等固定搭配中),也增加了理解古代文献中这一用法的难度。

三、《菁菁者莪》全诗解读

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

为了更好地理解"载"字在诗中的作用,我们有必要通览全诗: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现代汉语翻译:

茂盛的莪蒿,生长在那山坳,见到了君子,快乐且礼仪周到。

茂盛的莪蒿,生长在那水洲,见到了君子,我的心中充满欢喜。

茂盛的莪蒿,生长在那丘陵,见到了君子,赐我众多财富。

漂荡的杨木船,在水中起伏不定,见到了君子,我的心才得以安宁。

诗歌结构与艺术手法

《菁菁者莪》全诗四章,采用《诗经》典型的复沓结构,各章句式相同,仅变换部分词语,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前三章以"菁菁者莪"起兴,分别描写莪蒿生长在山阿、水洲、丘陵的不同场景,暗喻人才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第四章转为"泛泛杨舟"的意象,通过"载沉载浮"的动态描写,暗示人生境遇的起伏不定。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 比兴:"菁菁者莪"既是景物描写,又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

- 对偶:"载沉载浮"形成工整的对仗;

- 递进:从"乐且有仪"到"我心则喜"再到"锡我百朋"、"我心则休",情感表达层层深入。

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乐育才也",表达了对教育者的赞美与感激,在古代,"君子"可指有德行的师长或统治者,"锡我百朋"中的"朋"是古代货币单位,百朋极言赏赐之丰厚,象征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回报。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一句尤为耐人寻味,小船在水中的起伏,既可理解为人生境遇的变幻无常,也可视为求学过程中心境的波动,而"既见君子,我心则休"则表明,只有得到君子的指引,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这种对师道的尊崇,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教育、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四、古诗词读音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菁菁者莪》中"载"字读音的考辨,我们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阅读问题,更得以窥见古汉语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正确理解多音字的读音,是准确解读古典诗文的前提条件,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

《菁菁者莪》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其语言艺术和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诗中"载沉载浮"的意象,恰如人生与求学路上的起伏波折,而君子的出现则如明灯指引方向,这种对理想教育关系的描绘,超越了时空限制,引发古今读者的共鸣。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重读这样的古典诗篇,品味其中"载"字等语言细节的奥妙,不仅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更能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启迪,这或许就是《诗经》历经三千年仍魅力不减的原因所在。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379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