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天狼出自哪首诗词?——探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情壮志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4日 阅读:63 评论:0

一、引言:追寻"射天狼"的出处

射天狼出自哪首诗词?——探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情壮志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海洋中,"射天狼"这一意象因其雄浑豪迈的气势而广为流传,许多人在引用这一典故时,或许并不清楚它究竟出自哪首诗词。"射天狼"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更寄托了他渴望报国的壮志豪情,本文将从词作的背景、内容、意象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深入解析"射天狼"的文学内涵及其在苏轼词作中的独特地位。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坛的巨擘,其诗词、散文、书法皆成就斐然。《江城子·密州出猎》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外放至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尽管仕途受挫,苏轼并未消沉,而是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这首词正是他在密州一次狩猎活动后所作,借狩猎场景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三、词作原文及白话翻译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白话翻译:

老夫暂且像少年一样狂放一回,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帽,身着貂裘,率领千骑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百姓跟随我出猎的盛情,我要像当年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酒意正浓,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即使两鬓微白,又有何妨?

何时才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那样,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

到那时,我定将拉开雕弓如满月,瞄准西北,射下天狼星!

四、"射天狼"的意象解析

"天狼"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的是天狼星,古人认为它是主侵略的凶星,常用来象征外敌入侵,在《楚辞·九歌·东君》中就有"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句子,表达驱除外敌的愿望,苏轼在此化用典故,以"射天狼"表达自己渴望抵御西夏侵扰、报效国家的壮志。

北宋时期,西北边境常受西夏侵扰,苏轼虽身处地方,却心系国家安危。"西北望,射天狼"不仅是对狩猎场景的升华,更是他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这一意象使得全词在豪放中更添深沉的家国情怀。

五、词作的艺术特色

1、豪放词风的典范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之一,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打破了传统婉约词的柔媚风格,以雄浑的笔调描绘狩猎场景,展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等句,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

2、典故的巧妙运用

词中多处用典,如"亲射虎,看孙郎"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自己的英勇;"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则借汉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故事,表达希望重新被朝廷重用的愿望,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词意更加丰富。

3、虚实结合的手法

上阕写实,描绘狩猎的壮观场面;下阕抒情,由现实转入理想,表达报国之志,虚实相生,使全词既有画面感,又有思想深度。

六、"射天狼"在后世的影响

"射天狼"因其雄壮的意象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许多诗人在表达抗敌报国之志时,都会引用或化用这一意象,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同样展现了类似的豪情。

"射天狼"还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文学、影视作品甚至军事领域,成为勇猛、无畏精神的象征。

七、苏轼的豪情与家国情怀

"射天狼"不仅是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点睛之笔,更是他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尽管仕途坎坷,苏轼依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并以诗词抒发自己的壮志,这首词跨越千年,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迈气概。

通过解析"射天狼"的出处及内涵,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词作,也能从中汲取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力量,古典诗词的魅力,正在于它能穿越时空,与今人产生共鸣。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401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