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长河中的精神丰碑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5日 阅读:87 评论:0

"峥嵘"二字,在汉语中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说"岁月峥嵘"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当我们形容"山势峥嵘"时,眼前展现的是挺拔险峻的自然奇观;当我们称赞"人物峥嵘"时,心中涌动的是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这个由"山"与"争"组合而成的汉字,不仅描绘了高山峻岭的雄伟姿态,更象征着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从甲骨文的古朴线条到现代楷书的端庄结构,"峥嵘"一词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微缩史,记录着我们民族对高峰的永恒向往与不懈攀登。

峥嵘,岁月长河中的精神丰碑

峥嵘首先体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都是对山川峥嵘最生动的文学诠释,中国五岳的雄奇险峻各具特色——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秀丽、恒山之幽静、嵩山之峻极,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峥嵘气概,古人云"仁者乐山",正是因为山的峥嵘形态与人的精神品格有着某种内在的呼应,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而峥嵘之山则属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崇高范畴,它以其险峻挺拔的姿态激发着人们的敬畏之心与超越之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穷尽一生探访名山大川,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了对祖国峥嵘山河的深情礼赞,这种对自然峥嵘之美的追寻,实则是人类心灵对崇高的永恒向往。

峥嵘更体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历程中,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峥嵘岁月"的壮丽史诗,从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从秦汉大一统到唐宋盛世,从元明清的民族融合到近现代的救亡图存,每一个历史关键节点都镌刻着中华民族面对挑战时展现的峥嵘气概,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下"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种正气正是峥嵘精神的核心体现;晚清时期,面对列强侵略,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用生命诠释了民族的峥嵘骨气,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断复兴,正是因为有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峥嵘精神贯穿其中,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在每一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在每一次挫折后都能迎来新的辉煌。

峥嵘尤其体现在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身上,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却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铁骨;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效力,开创中国航天事业的赤子情怀——这些人物都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峥嵘"的深刻内涵,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道:"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与这种靠心灵而伟大的英雄主义不谋而合,峥嵘人物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局限,正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某种永恒的精神高度,这种高度使他们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逆境中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当代社会同样需要峥嵘精神的滋养,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容易变得扁平化、碎片化,追求"高大上"的峥嵘气质似乎成为一种奢侈,越是浮躁的时代,越需要峥嵘精神来安顿心灵、指引方向,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常书鸿放弃法国优越生活,扎根大漠半个世纪;"天眼"之父南仁东二十二年如一日,在贵州山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黄大年放弃英国优厚待遇回国投身科研,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些当代楷模用实际行动证明,峥嵘精神从未过时,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认为,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需要回归精神的本源,峥嵘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正是我们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需要不断回归的精神原点。

峥嵘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追求,从自然界的高山仰止,到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再到个体生命的奋发超越,"峥嵘"构成了一个由外而内、由宏观到微观的精神谱系,在这个谱系中,我们既能看到自然的壮美,也能感受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人格的伟大,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许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峥嵘人物那样的高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峥嵘精神激励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向上的姿态,当一个人、一个民族始终保持着对峥嵘的向往与追求时,其生命就有了高度,其历史就有了深度,其文化就有了厚度,这便是"峥嵘"二字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启示。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5742.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