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歌与人生

多少遍阳关也难留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5日 阅读:7 评论:0

一、阳关三叠,离别难断

多少遍阳关也难留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而“阳关”二字,早已成为离别的象征,古人送别,往往送至阳关,再饮一杯酒,便各自天涯,人生聚散无常,纵使唱尽多少遍《阳关三叠》,终究难留故人。

阳关,位于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也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出了阳关,便是茫茫戈壁、无尽风沙,再难见故土,阳关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更是心理上的离别之界,古人送别至此,往往泪洒衣襟,因为这一别,或许就是永诀。

多少遍阳关也难留,道尽了人世间的无奈,离别是人生的常态,无论是远行的游子、戍边的将士,还是远嫁的姑娘、漂泊的旅人,都曾在阳关前驻足,回望故土,最终踏上未知的旅程。

二、阳关之外,天涯孤旅

阳关之外,是陌生的世界,古人出关,往往意味着生死未卜,张骞出使西域,一去十三载;班超投笔从戎,三十余年未归;玄奘西行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他们的故事,都始于阳关之外。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与阳关并称“两关”,都是离别之地,春风不度,意味着荒凉与孤寂,而出关之人,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世界。

宋代词人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之苦,自古皆然,阳关的离别,不仅仅是空间的阻隔,更是情感的撕裂,多少人在阳关前挥手告别,却不知何时能再见。

三、阳关曲尽,故人难寻

《阳关三叠》是唐代流传的送别曲,歌词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古人送别时,常唱此曲,一遍又一遍,直至泪湿青衫,曲终人散,故人终究要远行。

李白在《灞陵行送别》中写道:“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木,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是长安的送别之地,而阳关则是西域的离别之界,无论是灞陵还是阳关,送别的情绪都是一样的——不舍、无奈、怅惘。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人生有多少离别,一别便是永诀?多少人在阳关前挥手,却再也无法重逢?

四、现代人的阳关

今天的阳关,早已不再是边关要塞,而是历史的遗迹。“阳关”的象征意义仍在,现代人的离别,虽不再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但依然充满无奈。

我们送别亲人远赴他乡求学、工作,送别朋友远渡重洋,送别恋人各奔前程……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阳关”的再现,高铁站、机场、码头,成了现代人的“阳关”,我们挥手告别,却不知何时再见。

科技让世界变小,却无法消除离别的伤感,视频通话可以缩短距离,却无法替代真实的拥抱,多少遍“再见”也难留,正如多少遍《阳关三叠》也难留故人。

五、阳关难留,但情谊长存

离别虽苦,但情谊不灭,古人虽远行,却以书信传情;今人虽天涯,却以网络相连,阳关难留人,但留得住记忆与思念。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正的友情与亲情,不会因距离而消散,阳关之外,或许是无尽的荒漠,但心中若有牵挂,便不会孤独。

“多少遍阳关也难留”,道尽了人生的无奈与深情,阳关是离别的象征,但离别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古人唱尽《阳关三叠》,今人挥别于车站机场,不变的是那份不舍与期盼。

或许,我们终将明白,阳关难留的不是人,而是时光,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眼前人,让每一次离别都少些遗憾,多些祝福。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579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