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雅称考,古文中歌者的称谓及其文化意蕴探析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5日 阅读:103 评论:0

古文中歌者的称谓及其文化意蕴

歌者雅称考,古文中歌者的称谓及其文化意蕴探析

歌者,这一承载人类情感与文化的特殊群体,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古人对于歌者的称谓,不仅反映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从先秦时期的"讴者"、"谣人",到汉魏六朝的"歌姬"、"乐伎",再到唐宋以降的"声人"、"伶工",这些称谓如同一个个文化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在古代文献中,"讴者"是最早出现的歌者称谓之一。《孟子·告子》有云:"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这里的"讴"特指无乐器伴奏的清唱,而"讴者"则指擅长此种演唱方式的艺人,先秦时期,讴者多为民间艺人,其表演质朴自然,往往即兴而歌,反映了庶民百姓的生活情感。《吕氏春秋》记载:"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此处的"歌者"秦青,已展现出专业歌艺的高度。

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歌者"的称谓也日趋丰富。《周礼》中所载"瞽朦"、"眡瞭"等乐官名称,虽主要职责为演奏乐器,但也包含歌唱表演的成分,汉代以降,"歌姬"一词开始流行,《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地薄人众,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当时专业歌者的社会境遇。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对歌者的称谓往往带有明显的性别区分,男性歌者多称"歌工"、"声人",如《新唐书·礼乐志》载:"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而女性歌者则多称"歌姬"、"歌妓",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这种区分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性别观念,也揭示了不同性别歌者的社会地位与表演场合的差异。

歌者称谓的演变与社会地位的变迁

歌者称谓的历史演变,映射出这一群体社会地位的起伏变化,先秦时期,歌者多属"俳优"之列,《国语·郑语》记载:"侏儒戚施,实御在侧,近顽童也。"此时的歌者虽能亲近权贵,但社会地位并不高,秦汉时期,随着乐府机构的设立,专业歌者的地位有所提升,《汉书·礼乐志》载:"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乐府中的"讴者"已成为国家礼制的一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者群体进一步分化,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以清谈歌咏为雅的"名士歌者",如《世说新语》记载的"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专业乐籍中的歌妓制度逐渐形成,《玉台新咏》中收录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这一现象,此时的歌者称谓也更为多样,"歌郎"、"歌童"等称谓开始出现。

唐宋时期,歌者的社会地位达到一个高峰,唐代教坊中的"内人"、"宫伎",《教坊记》载:"楼下戏出队,宜春院人少,即以云韶添之,云韶谓之'宫人',盖贱隶也。"虽然法律地位不高,但技艺精湛的歌者常能获得皇室贵族的赏识,宋代则出现了"瓦舍勾栏"中的专业歌手,《东京梦华录》记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等,其余不可胜数。"这些市井歌者虽处社会底层,却对宋词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明清三代,歌者称谓更趋丰富多样,元杂剧中的"正旦"、"小旦",南戏中的"生"、"旦"等角色,实际上都是歌者的专业化发展。《青楼集》记载了许多元代著名歌妓,如"顺时秀"、"天然秀"等,明代则出现了"曲师"、"清客"等称谓,《万历野获编》载:"今京师有'小唱'专供缙绅酒席,盖官伎既革,缙绅家居无以为娱。"清代京剧形成后,"角儿"、"名伶"等称谓盛行,反映了戏曲歌者地位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歌者称谓的变化与社会阶层密切相关,宫廷中的歌者多称"乐工"、"声人",文人雅集中的歌者称"清客"、"曲友",市井勾栏中的歌者则称"伎女"、"唱手",这种称谓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音乐艺术的价值判断和阶层划分。

歌者称谓背后的文化哲学意蕴

古代对歌者的称谓绝非简单的职业标签,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声人"一词,体现了古人将声音艺术人格化的思维特点。《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将歌者称为"声人",暗示其肩负着调和天地、沟通人神的使命,这种观念在祭祀乐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诗经》中的"颂"大多由专业歌者在宗庙仪式中演唱,以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

"讴者"这一称谓则反映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庄子·齐物论》中的"天籁"之说,将最上乘的音乐视为自然之音的体现,而"讴"作为一种不加雕琢的演唱方式,正契合了道家对自然本真的追求,陶渊明《饮酒》诗云:"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这里的"清歌"正是讴者的艺术境界。

儒家对歌者的看法则体现在"乐工"这一称谓上。《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将音乐视为教化的重要工具,儒家将歌者纳入"乐工"体系,使其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周礼》详细记载了各种乐官的职责,体现了"以乐崇礼"的思想,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直至清代,地方官府仍设有"乐户"编制。

佛教传入后,"梵呗"歌者的出现丰富了歌者称谓的内涵。《高僧传》记载:"陈思王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这类宗教歌者被称为"梵呗师"、"唱导师",其表演具有鲜明的宗教仪式功能,道教也有"步虚声"、"法曲"等宗教音乐,表演者称"高功"或"法师"。

古代歌者称谓还反映了"雅俗之辨"的文化观念,士大夫阶层的歌者多称"雅歌郎"、"清客",强调其艺术的高雅性;而市井职业歌者则多称"俗讴"、"俚唱",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这种区分实际上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音乐艺术的等级划分,也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审美趣味的差异。

歌者称谓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启示

通过对古代歌者称谓的系统考察,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感受到了古代社会对音乐艺术的价值判断,从"讴者"到"声人",从"歌姬"到"名伶",这些称谓的演变既反映了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也映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

当今社会,虽然"歌手"、"歌唱家"等现代称谓已取代了古雅的名号,但古代歌者称谓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仍值得我们深思,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歌者们,用他们的声音连接了天地人神,沟通了古今情感,他们的艺术实践和生存状态,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提供了独特视角。

回望这些古老的称谓,我们仿佛能听到穿越时空的歌声——庙堂之上的雅乐,江湖之远的民谣,勾栏瓦舍的俗曲,文人雅集的清唱……每一种声音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每一位歌者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的今天,重新审视这些歌者称谓背后的文化意蕴,或许能为我们思考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有益启示。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586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