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次年,他在延安挥笔写下《七律·长征》,以56字浓缩了长征的壮阔历程与革命者的精神气魄,这首诗被誉为“史诗中的史诗”,其艺术成就与思想深度至今仍为世人称道,本文将从意象选择、语言锤炼、情感升华三个维度,剖析《七律·长征》的点睛之笔,揭示毛泽东如何以诗为剑,铸就中国革命的精神丰碑。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以“五岭”“乌蒙”两大山脉为切入点,通过夸张与对比手法,将连绵千里的险峻山峦化为“细浪”“泥丸”,这一意象的妙处在于: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与“大渡河”是长征中最为险恶的战场,毛泽东用“暖”“寒”二字形成强烈反差: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怕”字
首联开篇即定调,“不怕”二字如金石坠地,若替换为“惧”“畏”,则气势全失,毛泽东曾自述:“长征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是必须胜利的问题。”这种“战略上藐视敌人”的意志,通过一个“怕”字喷薄而出。
“更喜岷山千里雪”的“喜”字
翻越雪山本是长征中最艰苦的章节,毛泽东却用“喜”字颠覆常理:
尾联“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集体叙事
不同于传统诗词的个人抒情,毛泽东将镜头对准“三军”: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宇宙意识
全诗以“只等闲”收束首尾,形成环形结构:
《七律·长征》的点睛之笔,不仅在于其炼字之精、意象之妙,更在于它将一场军事行动升华为人类精神的高峰,当我们在“细浪”“泥丸”中读出行军者的举重若轻,在“暖”“寒”间触摸历史的温度,这首诗便超越了时空,成为任何时代战胜困境的精神火种,正如德国诗人布莱希特所言:“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行军诗——因为它教会人们如何用诗歌征服现实。”
(全文共计1582字)
附:结构逻辑图
点睛之笔
├─意象选择:山水为骨(五岭/乌蒙→金沙/大渡)
├─语言锤炼:一字千钧(“怕”“喜”“尽”)
├─情感升华:集体哲学(三军开颜→只等闲)
└─对比视野:在毛诗体系中的坐标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58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3-05-25im
2025-01-19im
2023-06-03im
2025-04-17im
2023-06-13im
2023-05-25im
2025-05-02im
2023-06-14im
2023-06-23im
2025-04-1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