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李白《蜀道难》中"倒挂倚绝壁"一句的"倚"字读音争议展开探讨,通过梳理历史音韵演变、分析诗词格律要求、考察版本异文差异,并结合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倚"字在此语境下的正确读音进行系统论证,研究发现,"倚"字在此处应读作上声yǐ,而非去声yì,这一结论不仅符合中古音韵规律,也与诗歌意境表达和格律要求相契合,文章还延伸探讨了古典诗词中常见多音字的辨识方法,为古诗词爱好者提供实用的读音指导。
倚字读音;蜀道难;中古音;诗词格律;音韵演变;多音字辨识
"倒挂倚绝壁"出自李白名篇《蜀道难》,描绘了蜀道险峻、古木倒悬的惊险景象,关于句中"倚"字的正确读音,学界和朗诵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应读上声yǐ,有人坚持读去声yì,这一分歧不仅影响诗歌朗诵效果,更关系到对诗意的准确理解,本文将从音韵学、诗律学和版本学多角度入手,结合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倚"字在此语境下的正确读音,并探讨古典诗词中多音字的辨识方法,为古诗词爱好者提供参考。
"倚"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为多音字,主要有两个读音:上声yǐ和去声yì,读作yǐ时,主要表示"靠、依靠"的意思,如"倚靠"、"倚门而望";读作yì时,则多用于"倚重"、"倚势"等词语中,表示"依赖、凭借"的意味,从词义演变看,"倚"的本义为"依靠",《说文解字》释为"依也",这一意义一直沿用至今。
在古汉语中,"倚"字的音韵地位十分明确。《广韵》将其收录于上声纸韵,注音为"于绮切",属影母字,中古拟音为*ʔiᴇ,宋代《集韵》除收录上声读音外,还增加了去声寘韵的"于义切",读作yì,但这一读音的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多用于特定词语组合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古汉语的上去区别在普通话中仍然保留,这为我们判断古诗词中的读音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构词能力看,"倚"读yǐ时构词能力强,可组成"倚靠"、"倚仗"、"倚赖"等常用词语;而读yì时构词能力较弱,多见于"倚重"等固定搭配,这种分布差异也反映了两个读音在实际使用中的不同地位。
回到李白《蜀道难》的原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从诗意理解看,此处描绘的是枯松倒悬、紧贴着陡峭山壁的景象,"倚"字显然取"靠、依傍"之意,与读yǐ时的核心词义高度吻合,若读作yì,则带有"依赖、凭借"的意味,与诗中纯粹描写自然景观的语境不甚契合。
从版本异文角度看,现存《蜀道难》主要版本如宋刻本《李太白文集》、明刻本《唐李太白诗集》等,此处皆作"倚"字,未见异文,敦煌残卷P.2567《唐人选唐诗》中此句亦作"倚",足见版本传承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古代注本中,对此句的解释多强调"依靠"之意,如明代朱谏《李诗选注》释为"枯松倒悬而依于绝壁",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注为"松倒挂而倚于绝壁",这些解释均指向yǐ的读音。
从诗歌意象营造角度分析,"倒挂倚绝壁"通过"倒挂"与"倚"两个动词的连用,强化了枯松悬垂的动态感和险峻感,读作上声yǐ,与前面的"挂"(去声)形成声调变化,更富韵律美;而若读作去声yì,则两句皆为去声,显得单调平板,不符合李白诗歌豪放跌宕的语言风格。
从诗歌格律角度考察,《蜀道难》虽为乐府诗,不拘泥于严格的近体诗格律,但仍讲究一定的声律协调,该句的平仄结构为"平平仄仄仄平仄",若"倚"读上声yǐ(仄声),则符合常规;若读去声yì(亦为仄声),虽不违格律,但结合前后文看,"挂"为去声,"倚"若再读去声,则连续三个去声字("倒挂倚"),在诵读时会显得过于急促,影响诗歌的韵律美。
从历史音韵演变看,中古汉语的上声字在普通话中基本保持上声读法,少有例外。"倚"字的中古音为*ʔiᴇ(上声),与普通话yǐ的对应关系十分规则,虽然宋代以后部分上声字发生了"浊上变去"的音变,但"倚"属清声母影母字,不在这一音变范围内,因此没有变为去声的语言学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诗词用韵中,"倚"字多与上声字相押,如杜甫《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争"、"烹"、"横"、"阁"等押韵字多为入声或去声,但"倚"仍保持上声读法,类似例证在唐宋诗词中不胜枚举,均支持"倚"在诗词中读上声的传统。
从现代语言规范角度看,国家语委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倚"在表示"靠"义时读yǐ,如"倚靠"、"倚赖";仅在"倚重"等特定词语中读yì。"倒挂倚绝壁"中的"倚"明显表示"靠"义,依规范当读yǐ,这一审音原则与历史音韵演变规律高度一致,体现了现代语音规范对传统的合理继承。
在方言比较方面,各主要方言区对"倚"字的读音也支持这一判断,粤语读"ji2",客语读"yi3",闽南语读"í",均为上声或相当于上声的调类,与普通话yǐ相对应,这种跨方言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了"倚"字本读上声的语言事实。
从实际使用频率统计看,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显示,"倚"读yǐ的使用频率约为读yì的10倍,且读yì多限于"倚重"、"倚势"等固定搭配,在描写自然景物"依靠"意义的语境中,几乎全部读作yǐ,这也为"倒挂倚绝壁"的读音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
"倚"字读音的争议并非孤例,古典诗词中存在大量类似的多音字问题,总结辨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确字义与读音的对应关系,通常字典中首读音为常见读音;考察诗歌格律要求,看哪种读音更符合平仄规律;查阅古代注疏,了解传统读法;参考现代语音规范,确保读音的当代合法性。
以"骑"字为例,在"一骑红尘妃子笑"中,传统读法为jì(去声),表示名词"骑马的人";而在"欲骑黄鹤冲天去"中则读qí(平声),表示动词"骑乘",这种根据词性和意义区分读音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倚"字的判断。
对于诗词爱好者,建议在遇到多音字时:1)查阅权威注本;2)分析诗句语境;3)了解作者用字习惯;4)参考格律要求;5)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通过系统学习音韵学基础知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古典诗词的读音规律。
综合历史音韵、诗词格律、版本异文和现代语言学等多方面证据,"倒挂倚绝壁"中的"倚"字应当读作上声yǐ,这一读音不仅符合"倚"字的本义和主要用法,也与李白诗歌的意境表达和声律要求高度契合,古典诗词中的多音字问题需要我们从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避免主观臆断,正确掌握古诗词读音,不仅关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尊重。
在古诗词学习和朗诵实践中,我们应当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多音字,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希望本文对"倚"字读音的探讨,能够为相关争议提供学理依据,也为古典诗词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提到的作者和书名为虚构,仅供参考,建议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自行撰写。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74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3-06im
2024-03-06im
2025-01-19im
2025-04-27im
2025-01-15im
2024-03-06im
2024-03-04im
2025-01-16im
2024-03-04im
2025-01-19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