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世行与杜荀鹤,一首诗的解读与一位诗人的命运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7日 阅读:67 评论:0

读音解析:如何正确读“时世行”和“杜荀鹤”?

在深入探讨诗歌之前,有必要先解决读音问题,以免误读影响理解。

  1. 时世行与杜荀鹤,一首诗的解读与一位诗人的命运

    《时世行》的读音

    • “时世”读作 shí shì,意为“时代、社会现状”。
    • “行”在此处读作 xíng,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如《长歌行》《兵车行》等,表示一种叙事或抒情的诗歌形式
    • 诗题应读作 “shí shì xíng”
  2. “杜荀鹤”的读音

    • “杜”读作 ,姓氏。
    • “荀”读作 xún,古代常见姓氏(如战国时期的荀子)。
    • “鹤”读作 ,指仙鹤。
    • 故诗人名字应读作 “dù xún hè”

诗歌背景:晚唐社会的动荡与杜荀鹤的创作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频发,社会极度动荡,杜荀鹤出身寒微,虽才华横溢,但科举之路坎坷,直到46岁才中进士,他的诗歌多关注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被誉为“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

《时世行》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战乱年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时世行》原文与赏析

《时世行》原文

(注:此诗版本较多,此处选取较通行的一版)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逐句解析

  1.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 丈夫因战乱而死,妻子只能守着破旧的茅屋度日,穿着粗糙的麻布衣服,头发枯黄憔悴。
    • 开篇即点明战乱对普通家庭的摧残,妇女成为社会底层最悲惨的群体。
  2.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桑树和柘树(养蚕的树木)已经荒废,官府却仍要征收丝税;田地荒芜,却还要缴纳青苗税。
    • 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百姓在战乱中仍被剥削。
  3.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 百姓只能挖野菜充饥,连根一起煮食;砍伐湿柴,带着树叶烧火。
    • 这两句生动刻画了饥荒年代的极端贫困,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
  4.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 即使逃到深山最深处,也无法躲避官府的赋税和徭役。
    • 结尾充满绝望,表达了对统治者无情压榨的愤慨。

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全诗不加雕饰,如实记录百姓的苦难,语言朴素却震撼人心。
  • 对比手法:战乱与赋税、荒芜与剥削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社会矛盾。
  • 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寡妇的遭遇,反映整个时代的悲剧。

杜荀鹤的命运与诗歌价值

杜荀鹤一生坎坷,虽中进士,但未得重用,晚年仍漂泊困顿,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关注社会底层,被誉为“诗史”,除《时世行》外,他的《山中寡妇》《再经胡城县》等作品同样深刻揭露了唐末社会的黑暗。

杜荀鹤的诗在历史上曾因语言直白而被部分文人轻视,直到近代,其社会价值才被重新发现,他的诗不仅是晚唐社会的真实写照,也对后世诗人如陆游、黄遵宪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81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