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散马蹄"这一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前出塞九首》中的第六首,全诗如下:"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而"俯身散马蹄"则出现在诗的结尾处,形象地描绘了战士俯身射箭,箭矢如雨般散落敌骑马蹄间的英勇场景。
杜甫作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以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著称。《前出塞九首》是杜甫创作的一组边塞诗,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事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生活,这组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俯身散马蹄"一句,以其生动的画面感和精炼的语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在唐代,边塞诗是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从初唐的王之涣、王昌龄,到盛唐的高适、岑参,再到中唐的杜甫,边塞诗经历了从浪漫豪放到现实沉郁的风格转变,杜甫的边塞诗不同于早期边塞诗的英雄主义色彩,而是更多地关注普通士兵的命运和战争的残酷性,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
"散"字在汉语中是一个典型的多音字,主要有两种读音:sǎn和sàn,这两种读音不仅声调不同,其含义和用法也有明显区别。
读作sǎn时,"散"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1) 分散的、不集中的,如"散文"、"散装";2) 零碎的、不成整体的,如"散钱"、"散页";3) 松开的、不紧绷的,如"散开"、"散乱";4) 中药剂型之一,粉末状药物,如"丸散膏丹"。
读作sàn时,"散"的含义则包括:1) 分开、分散,如"散会"、"解散";2) 分发、散布,如"散发"、"散传单";3) 排遣、消除,如"散心"、"散闷";4) 失去约束或控制,如"散架"、"散伙"。
在古典诗歌中,"散"字的两种读音都常见,例如李白的"散入珠帘湿罗幕"(sàn),王维的"散帙曝前轩"(sǎn),杜甫自己的"散乱随风还"(sǎn)等,读音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诗句所要表达的具体意象和整体韵律。
回到"俯身散马蹄"这一句,我们需要考察"散"字在此处的具体含义,从上下文看,这里描绘的是箭矢如雨点般分散落在马蹄周围的场景,强调的是箭矢分散的状态而非分散的动作,从语义角度分析,读作sǎn更为恰当。
俯身散马蹄"中"散"字的读音,学术界确实存在不同见解,这种分歧主要源于对诗句意象理解的角度差异。
主张读sàn的学者认为,这里的"散"描述的是箭矢从弓弦射出后四散飞射的动态过程,强调的是动作而非状态,他们引用《说文解字》中"散,分离也"的解释,认为此处的"散"应为动词,表示箭矢分散飞射的动作,他们还从诗歌的叙事性角度出发,认为整首诗描绘的是战斗场景的动态过程,读作sàn更能体现动作的连贯性。
而主张读sǎn的学者则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论证:从语法结构看,"散马蹄"中的"散"更可能是形容词修饰"马蹄",描述箭矢落在马蹄周围形成的分散状态;从杜甫用词习惯看,他在其他诗作中使用"散"字多取sǎn音,如"散乱随风还";从诗歌意象的视觉效果看,读sǎn更能表现箭矢如雨点般散布在地的静态画面,与"俯身"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专门讨论过这一问题,他认为此处应读sǎn,因为"散马蹄"描述的是箭矢散布的状态,而非分散的动作,同样,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也持相同观点,他在《杜甫诗选注》中明确标注此处"散"读sǎn。
从历代注疏看,宋代的《杜工部诗集注》、明代的《杜诗详注》等权威注本虽未直接标明读音,但从注解内容推断,多倾向于理解为分散的状态而非动作,现代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在引用此句为例时,也多标注为sǎn音。
从诗歌韵律角度分析,"俯身散马蹄"一句的格律为"仄平仄仄平"(俯—身—散—马—蹄),在平水韵中,"散"字无论读sǎn(上声)还是sàn(去声)都属于仄声,因此从格律角度看两种读音都符合要求,但结合整首诗的韵律美考量,读作sǎn(上声)能使诗句的声调变化更为丰富,增强音乐性。
从诗歌意境营造来看,"俯身散马蹄"描绘的是一幅极具动感的战斗画面:战士俯身射箭,箭矢如雨点般散落在敌人马蹄周围,读作sǎn时,更强调箭矢散布的状态,与"俯身"的动作形成动静结合的完美效果,既表现了战士的敏捷身手,又渲染了战斗的紧张氛围,这种读法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瞬间凝固的美感,符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相比之下,读作sàn虽然也能表现箭矢飞散的动态,但略显直白,缺少了诗歌语言应有的含蓄与多义性,杜甫诗歌的魅力往往在于通过简练的语言呈现丰富的意象层次,读sǎn更能体现这种艺术追求。
从诗歌的叙事节奏看,"俯身"是瞬间动作,"散马蹄"是动作结果,读sǎn更能表现动作完成后的状态,使诗句在时间维度上形成完整的叙事链条,这种处理手法与杜甫其他诗作中的名句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诗人对瞬间与永恒、动态与静态的深刻把握。
在语文教学和古典诗词传播中,"俯身散马蹄"的"散"字读音应当遵循学术主流的规范,目前各级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和权威古诗选本大多标注此处"散"读sǎn,这应当作为教学的标准读音。
教师在讲解这一诗句时,可以适当介绍学术界的争议,但应明确推荐读sǎn的理由:1) 符合大多数权威注本的解释;2) 更贴合诗句的意象表达;3) 与杜甫用词习惯一致,这种处理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对于诗词爱好者和朗诵者而言,了解这一读音差异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意境,在朗诵表演中,采用sǎn的读音能更好地传达诗句的画面感和艺术张力,认识到古典诗词中多音字读音选择的复杂性,也能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今天,我们既要尊重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也要考虑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对于"俯身散马蹄"这样的经典名句,采用学术界较为公认的sǎn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有利于语言的规范传承。
"俯身散马蹄"中"散"字的读音问题并非孤例,在古典诗词中,多音字的选择常常直接影响诗歌的理解和鉴赏,如王维《鹿柴》中的"返景入深林"的"景"读yǐng还是jǐng,李清照《声声慢》中"独自怎生得黑"的"得"读dé还是děi,都存在类似争议。
这些多音字现象反映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性,诗人在创作时往往精心选择字音,以达到特定的韵律效果和意境表达,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应当重视字音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考量。
以杜甫诗歌为例,除"散"字外,还有许多多音字值得关注,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的"溅"读jiàn还是jiān,《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倒"读dǎo还是dào,不同的读音选择会影响诗句的情感强度和节奏感,对这些细节的考究,正是深入理解杜甫诗歌艺术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俯身散马蹄"中"散"字读音的探究,我们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语音问题,更得以窥见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和杜甫艺术造诣的高超,读sǎn的解读更符合诗句的意象表达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应当作为学习和传播中的规范读音。
这一案例启示我们,欣赏古典诗歌不能停留在表面理解,而应当关注每个字词的音、形、义及其相互关系,只有深入把握这些语言细节,才能真正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妙,正如清代诗论家袁枚所言:"诗贵有言外之意,字字有来历,句句有斟酌。"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当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古典诗歌中的每个字音,让这些千年绝唱在现代语境中继续焕发光彩,对"俯身散马蹄"这样的经典诗句的细致研读,不仅是对杜甫的致敬,更是对中华诗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84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