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和悠远深邃的意境,成为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许多读者在初次接触这首诗时,可能会对作者的名字“栖蟾”产生疑问:这两个字究竟该如何读?这首诗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文将从诗歌的解读、作者的背景、文字的发音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全面解析这首《牧童》。
让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全文:
《牧童》
唐·栖蟾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田园牧童图:广袤的草原上,牧童吹着短笛,晚风轻拂;黄昏归来,吃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未脱下,便躺在月光下安然入睡,整首诗语言简练,却充满诗意,展现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许多读者可能会对作者“栖蟾”感到陌生,栖蟾(qī chán),唐代诗僧,生卒年不详,大约活跃于晚唐时期,他擅长写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自然,与贾岛、皎然等诗僧齐名,他的名字“栖蟾”二字,“栖”意为栖息,“蟾”指月亮(因传说月中有蟾蜍),合起来有“栖息于月光之下”的意境,与其诗歌风格颇为契合。
“栖蟾”二字该如何读?这是许多读者首先关心的问题。
“栖”字的读音
“蟾”字的读音
诗人“栖蟾”的正确读音是 qī chán。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画面:
这首诗看似写牧童的日常生活,实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栖蟾的诗风淡雅自然,这首《牧童》也不例外:
古典诗歌的吟诵讲究节奏与情感的表达,这首诗是七言绝句,可采用“二二三”或“四三”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吟诵时,前两句可稍轻快,表现牧童的悠闲;后两句可放缓,突出月夜的宁静,注意“弄”“卧”等字可稍加延长,增强诗意。
栖蟾的《牧童》是一首充满田园风光的短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通过正确理解“栖蟾”的读音,我们能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创作背景,而诗中所描绘的牧童生活,不仅是一种理想化的田园图景,更是诗人对自由、自然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这首诗仍能带给我们心灵的宁静与思考。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95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