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说之生于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卒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历经北宋末年的政治动荡与南宋初年的战乱,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晁迥是北宋初年的著名学者,父亲晁端彦亦以文学见长,晁说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师从理学家程颐,后又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交游,学术与文学修养深厚。
晁说之的仕途并不顺利,他虽中进士,但因性格耿直,不愿依附权贵,多次被贬,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汴京陷落,晁说之流离失所,晚年生活困顿,这种经历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学思想的坚守。
晁说之的思想深受程颐的影响,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推崇“格物致知”,强调道德修养,反对空谈玄理,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儒家伦理的思考,如《感事》一诗:
“世事纷纭何足论,高谈阔论总虚文。
不如静坐观周易,一炷清香对夕曛。”
这首诗体现了他对“静观自得”的理学境界的追求,与苏轼的“超然物外”不同,晁说之更注重内心的道德自省,他的诗歌往往带有一种内敛的哲思。
晁说之的文学观念也受到苏轼、黄庭坚的影响,他主张“诗以言志”,认为诗歌应当表达真实的情感,而非一味追求辞藻华丽,他在《答李端叔书》中写道: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这种观点使他的诗歌既有理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灵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晁说之的诗歌风格可以概括为“沉郁”与“清峻”并存,他的诗作既有对时局的忧愤,又有对自然的恬淡描写,展现了复杂的情感世界。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敌入侵,晁说之的诗中充满了对国事的忧虑,如《闻金人入寇》:
“胡马长驱入汉关,中原万里血斑斑。
君王莫道无良将,只在朝堂不用贤。”
这首诗直指朝廷用人不当,导致国家危亡,语言犀利,情感沉痛,类似的诗作还有《感时》《书愤》等,均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尽管晁说之的诗中不乏忧愤之作,但他也有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风格清峻淡远,如《山居》:
“一径入云深,幽居远市尘。
松风吹不断,山月照无人。”
这类诗歌受王维、孟浩然的影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由于深受理学影响,晁说之的诗歌常常带有哲理思辨的色彩,如《观书有感》: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莫道儒冠多误身,从来学问是良田。”
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学问的推崇,又暗含对功名利禄的批判,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
晁说之的诗歌虽然在当时不如苏轼、黄庭坚那样广为人知,但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使他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晁说之是北宋理学与文学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既体现了理学的道德追求,又保持了文学的审美特质,为后世理学家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晁说之的诗作记录了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
晁说之的诗歌风格影响了南宋的一些诗人,如陆游、杨万里等,尤其是他的哲理诗,对后来的“性灵派”诗人有一定启发。
要真正读懂晁说之的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11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