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古代饮酒雅称考,从干到觞的千年酒文化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7日 阅读:58 评论:0

从"干"到"觞"的千年酒文化**

古代饮酒雅称考,从干到觞的千年酒文化

在中国古代,饮酒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礼仪、社交、文学乃至政治活动的重要媒介,古人饮酒讲究"礼"与"雅",因此衍生出许多独特的饮酒用语。"干"作为现代人常用的饮酒动作,在古代却并非主流表达,古人如何表达"干杯"或"一饮而尽"?本文将从语言、文化、历史三个维度,探讨古代饮酒的雅称及其背后的社会意涵。


古代饮酒动作的雅称

"饮"与"酌":基础饮酒用词

在古代,"饮"是最基础的饮酒动词,如《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而"酌"则更显文雅,指斟酒或饮酒,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酹":祭祀之饮

"酹"(lèi)指将酒洒于地以祭神或祖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此动作带有神圣性,不可随意使用。

"釂"与"醑":一饮而尽

古人表达"干杯"或"一饮而尽"时,多用"釂"(jiào)或"醑"(xǔ),如《礼记·曲礼》:"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这里的"釂"即指饮尽杯中酒。

"浮白"与"飞觞":豪饮之态

"浮白"指满饮一大杯酒,典出《说苑》:"饮不釂者,浮以大白。""飞觞"则形容宴席上酒杯快速传递的豪放场景,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飞羽觞而醉月。"


为何古代少用"干"字表达饮酒?

"干"的本义与酒无关

"干"在甲骨文中象形为盾牌,本义是"防御",后引申为"冒犯""求取"(如"干禄"),直到元代,"干"才逐渐与"乾"(干燥)混用,但仍未与饮酒直接关联。

礼制约束下的饮酒规范

周代《酒诰》明确规定饮酒需"温克"(温和克制),"干"字带有粗犷意味,不符合"礼饮"的要求,古人更倾向使用"釂""醑"等雅词。

方言与白话的演变

"干杯"作为现代常用语,可能源于北方方言的俚俗表达,至明清小说中才零星出现,如《金瓶梅》有"干过一盏",但仍非主流。


从酒器看古代饮酒文化

爵与觚:礼制象征

商周时期,"爵"是贵族专用酒器,饮酒动作需符合礼仪;"觚"(gū)为细腰高足杯,象征身份。《论语·雍也》:"觚不觚,觚哉!觚哉!"即讽刺礼崩乐坏。

羽觞与曲水流觞

魏晋盛行"曲水流觞",用"羽觞"(耳杯)浮于水上,停于谁前则需赋诗饮酒,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了这一雅事。

觥与卮:豪饮之器

"觥"(gōng)为兽形大酒杯,如"觥筹交错";"卮"(zhī)为圆形酒器,《史记·项羽本纪》:"赐之卮酒"。


文学中的饮酒雅称

诗酒风流

  • 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词曲中的酒韵

  •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

小说中的酒戏

《红楼梦》写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用"酒令""射覆"等游戏规范饮酒,体现贵族雅趣。


古代"干杯"的替代表达

正式场合

  • "尽觞":如《楚辞·招魂》:"娱酒不废,沉日夜些。"
  • "举白":指举起满杯酒,见《淮南子·道应训》。

朋友欢聚

  • "更尽一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同倾":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赌酒争胜

  • "赌酒":《世说新语》载石崇宴客,令美人劝酒,客不饮则斩美人。

现代"干杯"的兴起与反思

明清以后,市井文化兴盛,"干"字逐渐用于饮酒场景,民国时期,"干杯"受西方祝酒词影响而普及,传统酒文化中的"雅饮"精神日渐式微,今日酒桌劝酒、逼酒之风,恰是古人所批判的"非礼之饮"。


从"釂"到"干",酒语变迁背后是礼制与民俗的博弈,古人饮酒重"品"而非"量",重"意"而非"形",若能在今时酒桌上多用一句"请尽此觞",或许是对千年酒文化最好的致敬。

(全文约1500字)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19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