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是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重要诗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更折射出骆宾王本人对军事生涯的独特理解与深沉情感,骆宾王(约619—约687),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作为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一生与军事有着不解之缘,据《旧唐书》记载,骆宾王曾"少负才名,尤工五言诗",后因"坐事左迁临海丞",最终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军事行动,兵败后下落不明。

《从军行》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从诗歌内容和骆宾王的生平经历推断,很可能写于他任职军中或对军事有深切体会的时期,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瑰宝,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名句,更是千古传诵,展现了唐代将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从诗歌史的角度看,《从军行》继承了汉魏六朝以来边塞诗的传统,同时又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新风格,它不再单纯描写边塞风光或战争场面,而是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体现了初唐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艺术表现上,骆宾王善于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使诗歌既具磅礴气势,又不失细腻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军行》全诗如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开篇即营造紧张氛围。"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此处暗示边疆战事紧急;"西京"指长安,唐代都城,战火已威胁到京城,诗人内心激荡难平,既有对国事的忧虑,也有投笔从戎的冲动,这两句奠定了全诗慷慨激昂的基调。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写将士出征的场景。"牙璋"是古代发兵用的符信,形似牙齿;"凤阙"指皇宫;"铁骑"指精锐骑兵;"龙城"在此处应指敌方重镇,诗人通过"牙璋"与"凤阙"、"铁骑"与"龙城"的意象对比,展现了将士们告别京城、奔赴战场的壮烈画面。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转向对战场环境的描写。"雪暗"形容大雪纷飞,天色昏暗;"凋旗画"指军旗上的图案因风雪侵蚀而褪色;"风多杂鼓声"表现风声与战鼓声交织的战场音响效果,这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生动再现了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争的紧张氛围。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百夫长"指低级军官,统领百人;"书生"代表文士,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宁愿担任军职报效国家,也不愿只做一名文人的强烈愿望,这种价值取向反映了初唐时期文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诵读《从军行》,首先需要注意唐代汉语的读音特点,虽然现代汉语发音与唐代已有较大差异,但我们仍可通过研究中古音系,尽量还原诗歌的原始韵律美,根据语言学家对中古汉语的研究,《从军行》的韵脚"平"、"城"、"声"、"生"在当时同属"清"韵,押韵工整,诵读时应突出这种韵律感。
具体到每个字的读音,现代标准汉语诵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烽火"的"烽"读fēng,阴平;"照"读zhào,去声;"西京"的"京"读jīng,阴平。"不平"的"不"在此处读bù,去声,但在唐代可能读入声。"牙璋"的"璋"读zhāng,阴平;"凤阙"的"阙"读què,入声,现代读去声。"铁骑"的"骑"在此处应读jì(旧读),指骑兵,现代统读qí。"凋旗画"的"凋"读diāo,阴平;"画"读huà,去声。"宁为"的"宁"读nìng,去声,表示"宁愿";"百夫长"的"长"读zhǎng,上声,指首领。
在节奏把握上,《从军行》作为五言律诗,每句均为"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诵读时应在第二字后稍作停顿,第四字后停顿略长,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感,全诗情感由平静逐渐转向激昂,诵读时语气也应相应变化,尾联尤其要读出坚定决绝的语气。
在语调处理上,应注意平仄的交替变化,以首联为例:"烽火照西京(平仄仄平平),心中自不平(平平仄仄平)",平声字(现代汉语阴平、阳平)应读得平稳悠长,仄声字(上声、去声)则读得短促有力,这种平仄交错形成了诗歌内在的音乐美,诵读时应予以体现。
《从军行》超越了一般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多重精神内涵,它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中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生动体现,诗歌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选择,反映了初唐时期文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从个人价值实现的角度看,《从军行》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在个人志向与社会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骆宾王通过诗歌表明,有时个人价值的最高实现恰恰在于超越小我、服务大我,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思想,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艺术审美层面,《从军行》展现了"壮美"的美学风格,诗中黄沙、金甲、烽火、铁骑等意象,共同构成了雄浑壮阔的审美意境,这种壮美不仅来自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更源于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力量往往来自于创作者精神世界的高度。
《从军行》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兼备"的理想,骆宾王本人就是文人从军的典型,他的诗歌既有文人的才情,又有军人的气魄,这种文武双全的人格理想,对克服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过细导致的人格片面化倾向,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从军行》作为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历经千年仍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对正义事业的献身精神、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当我们今天诵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时,依然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代,重新解读《从军行》这样的古典诗歌精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为现代人提供精神资源的重要途径,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永远是值得珍视的精神品质。
骆宾王的《从军行》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正确诵读和理解这首诗,不仅是一次文学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从军行》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和进取精神,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19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