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核心论点和翻译问题 2. 引言:从翻译争议切入荀子思想 3. 主体部分:
总结翻译与理解的关系
以下是完整的文章内容:
---从"苟子何欲"的翻译困境看荀子人性论的本义与误读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这句惊世骇俗的论断,在《性恶》篇开篇便掷地有声,而其中"苟子何欲"四字,恰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对儒家另类人性观的解读之门,历代译者对此句的处置大相径庭:理雅各(James Legge)译为"What is the nature of man?"(人的本性是什么),而当代学者倪德卫(David Nivison)则处理为"If a man's nature were good..."(若人性本善),这种翻译差异背后,潜藏着对荀子思想体系的根本性理解分歧。
训诂学的透视 在古汉语中,"苟"作连词表假设时意为",作副词时则有"苟且""随意"之意,王先谦《荀子集解》取前者,将全句读为"苟子何欲?曰:人性恶",这种解读将句子分为设问与回答两部分,凸显荀子立论的对话性特征。
跨语际转换的困境 德语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译本创造性地将"欲"译为"Trieb"(本能冲动),这个弗洛伊德式的处理虽偏离字面,却抓住了荀子认为人性包含原始欲望的核心观点,相较之下,日本学者金谷治的日译本保留汉字训读,通过注释说明"欲"特指"好利疾恶"的自然倾向。
哲学概念的不可通约性 英语世界近年兴起的"Virtue Ethics"(德性伦理学)学派,倾向于将"欲"译为"desire-nature",强调荀子对自然欲望与道德修养的辩证思考,这种译法在损失中文韵律的同时,获得了与西方道德哲学对话的可能。
当代学术的新解 2017年出土的《荀子》竹简中,此句作"枸子何欤","枸"通"拘",暗示人性需要约束,这一考古发现使翻译争论再起波澜,部分学者主张应译为"What does constrained nature seek?"(被约束的本性追求什么)。
"恶"字的特殊定义 荀子所用"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道德邪恶,而是指未经教化的自然状态容易导致冲突,他在《礼论》中比喻:"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犹如原始木材需经雕琢方能成器。
与孟子的隐形对话 通过"苟子何欲"的设问,荀子实际上在反驳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着名比喻,他在《性恶》篇连续用九个"然则"推导出:若人性本善,则圣王、礼义都成多余——这种归谬法展现惊人的逻辑力量。
"化性起伪"的解决之道 荀子真正的思想亮点不在于对人性阴暗面的揭露,而在于提出"注错习俗"的改造方案,就像他在《劝学》中所言:"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强调环境塑造与后天学习的关键作用。
心理学视角的印证 20世纪着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显示,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极易显露暴虐倾向,这恰为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的论断提供实证支持,哈佛大学教授Steven Pinker在《白板说》中引述荀子,批判卢梭式的性善论浪漫主义。
制度设计的哲学基础 美国宪法起草者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如果人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这种政治现实主义与荀子"立君上之势以临之"的治国思路形成跨时空呼应,当代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即公平"理论,亦可追溯至荀子对礼义调节功能的论述。
生态哲学的启示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在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 III)看来,预示了人类应当约束自然欲望以达成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解读使荀子思想获得新的生态维度。
语词背后的世界观 法语译本将"欲"处理为"appétit naturel"(自然食欲),德语译本作"natürlicher Trieb"(自然驱力),这些选择反映欧洲思想传统对"自然状态"的不同理解,中文的"欲"字本身包含"欠"(不足)的意象,暗示着永远无法满足的特性。
不可译性的积极意义 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菲利普·伊万霍(Philip J. Ivanhoe)指出,正是"苟子何欲"的翻译困境,促使西方学者发现中国哲学中"性""伪""欲"等概念的独特关联网络,这种认识反而丰富了道德哲学的讨论维度。
经典复译的当代价值 在人工智能时代,荀子关于"积伪"(后天积累)的论述获得新解,有学者尝试将"苟子何欲"译为"What does algorithmic nature crave?"(算法化本性渴求什么),这种创造性误读意外揭示了数字时代的人性异化问题。
从理雅各的维多利亚式译法到当代实验性的哲学解读,"苟子何欲"的翻译史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西思想碰撞的绚丽光谱,荀子在《解蔽》篇中提醒我们:"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或许对待这位思想家的正确态度,不是执着于某个译本的"正确",而是保持开放的理解姿态——就像他本人对待人性那样,既承认其局限,又相信改造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对"苟子何欲"的持续翻译与争论,本身就是对荀子"学不可以已"精神的最好践行。
(全文共计1582字)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24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