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在古文中是一个常见的动词或介词,主要含义包括:
"髫"指的是古代儿童垂下的头发,特指幼年时期,常见于"髫年"(童年)、"垂髫"(幼年)等词。
结合"及"与"髫"的含义,"及髫"可以理解为:
具体翻译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在部分文献中,"及髫"可以指一个人成长到童年阶段。
"及髫之年,始习诗书。"
(翻译:到了童年时期,开始学习诗书。)
这里的"及髫"强调年龄的过渡,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到了幼年"。
在某些语境下,"及髫"可以指在幼年时期抓紧时间做某事。
"及髫而教,则易成也。"
(翻译:趁着幼年时教育,就容易成功。)
这种用法类似于"及幼",强调把握时机。
在描述与童年相关的事情时,"及髫"可能指代童年经历。
"其言及髫,未尝不泣。"
(翻译:他提到童年时,没有不流泪的。)
这里的"及髫"指代"涉及童年的事情"。
"垂髫"是更常见的词汇,指儿童未束发的状态,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翻译:老人和儿童都快乐自得。)
相比之下,"及髫"更强调时间或状态的过渡,而"垂髫"仅描述儿童的外貌特征。
"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的年龄,约7-8岁,如:
"龆龀之年,已通经史。"
(翻译:七八岁时,已经通晓经史。)
"及髫"的范围可能更广,包括整个幼年阶段,而"龆龀"特指换牙期。
"总角"指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代指少年时期,如: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氓》)
(翻译:少年时的欢乐,言笑和悦。)
"及髫"更偏向幼年,而"总角"指稍大一些的少年。
在古代中国,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有专门的词汇描述,如:
"及髫"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阶段的细致划分,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如《三字经》所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在现代汉语中,"及髫"没有固定成语对应,但可以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古文:"及髫而学,终成大器。"
现代翻译:"幼年时就开始学习,最终成为大才。"
"及髫"在古文中的翻译需结合具体语境,主要含义包括:
正确理解该词需要熟悉古代年龄称谓及儒家教育观念,在现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选择最贴切的表达方式。
(全文共计约1200字)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59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5-10-1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05im
2025-01-17im
2025-04-30im
2025-01-16im
2025-04-22im
2025-05-01im
2025-04-29im
2025-04-29im
2025-04-29im
2024-02-10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