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写作中,人物生平之记述,乃史传、碑志、行状等文体之核心,其目的在于传扬德行、昭示功绩、垂范后世,古人云:"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文心雕龙·史传》)故撰写人物生平,非仅罗列事迹,更需寓褒贬于叙事,使读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本文将从文体选择、叙事笔法、人物刻画、语言风格等方面,探讨古文人物生平之写作艺术。

古人记述人物生平,文体多样,各有侧重,择其要者如下:
史传乃正史所载人物传记,如《史记》《汉书》等,其特点在于客观严谨,注重史实,以"实录"为准则,司马迁作《史记》,首创纪传体,为后世典范,如《项羽本纪》以"力拔山兮气盖世"开篇,既显其勇武,又暗含悲剧命运。
碑志多为纪念逝者而作,刻于石碑,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文风庄重典雅,常以颂扬为主,但亦不乏婉讽之笔,如欧阳修《泷冈阡表》述其父之仁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行状乃为请谥或立传而作,详述人物生平,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其特点在于细节丰富,旨在提供史料依据。
别传多为私家所撰,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其文风灵活,可夹叙夹议,甚至虚构以彰人物精神。
择体之要:若记帝王将相,宜用史传;若述贤士名臣,可用碑志;若彰隐逸高士,则别传更佳。
古文人物生平之叙事,讲究"春秋笔法",即微言大义,寓褒贬于字里行间,其技巧如下:
古人记人,不空言其德,而以具体事迹彰显,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二事,使二人之智勇、胸襟跃然纸上。
重要事迹详写,琐事略写,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详述"隆中对""出师表",而略其家事,以突出其"鞠躬尽瘁"之精神。
以他人衬托主角,如《史记·项羽本纪》以刘邦之隐忍反衬项羽之刚愎,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可适当运用虚笔,如《五柳先生传》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此非实录,乃陶渊明自况,以显其超然物外之志。
古文记人,不仅叙其事,更需传其神,其法有三:
如《世说新语》记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寥寥数语,风神毕现。
人物语言需符合其身份性格,如《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语道出其反抗精神。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载郑庄公"黄泉见母"一事,通过"隧而相见"的细节,展现其伪孝与权谋。
古文人物生平之语言,讲究"雅洁",即简练而不失文采,其要点如下:
如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开篇:"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化用《孟子》,以显韩愈之崇高。
骈散结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偶工整,音韵铿锵。
古文忌直抒胸臆,常以含蓄笔法达情,如归有光《项脊轩志》结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言悲而悲自现。
古文人物生平之写作,虽为传统文体,然其叙事技巧、人物刻画之法,至今仍有借鉴价值,今人作传记,或可取其"以事显德"之精神,去其"谀墓"之弊,使文章既真实可信,又文采斐然,如能融会贯通,则笔下人物必能栩栩如生,令读者掩卷长思。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人物生平之文,若能兼具史才、文笔、识见,则可谓上乘之作矣。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63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