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利,古人笔下的浮华与超脱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阅读:52 评论:0

名利之辨,古今同慨

名利二字,自古便是人心之所系,亦为智者之所轻,今人言"名利",古人则多用"名缰利锁""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词以喻之,如《庄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可见古人早已对名利有所思考,本文将从古文的视角,探讨名利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古人对名利的态度,以期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寻得一丝超脱的智慧。


古文中的"名"与"利"

"名"的表述

名与利,古人笔下的浮华与超脱

在古代文献中,"名"常与"誉""声""望"等字相连,如:

  • "名缰利锁"(《后汉书·逸民传》):比喻名利如缰绳枷锁,束缚人心。
  • "浮名虚誉"(《晋书·王导传》):指虚假的名声,无实际价值。
  • "声名狼藉"(《史记·酷吏列传》):形容名声败坏。
  • "名垂青史"(《汉书·司马迁传》):指名声流传后世,为正面评价。

古人认为,"名"可分为"实名"与"虚名",如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强调君子应追求实至名归,而非徒有虚名。

"利"的表述

"利"在古代多与"禄""财""货"等字相关,如:

  • "利欲熏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形容贪图利益,蒙蔽心智。
  • "蝇营狗苟"(《庄子·盗跖》):比喻为小利而卑劣行事。
  • "见利忘义"(《史记·货殖列传》):指因利益而背弃道义。
  • "利市三倍"(《周易·说卦》):形容获利丰厚。

古人常将"利"与"义"对立,如孟子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强调道德应高于利益。


古人对名利的态度

儒家:名以载道,利以养德

儒家对名利持中庸态度,认为"名"应与德行相配,"利"应以道义为准则,如:

  •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 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儒家不排斥名利,但强调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道家:超然物外,淡泊名利

道家主张超越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如:

  •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提醒世人勿为外物所累。
  • 庄子更以"曳尾涂中"(《庄子·秋水》)比喻宁愿自由贫贱,也不愿受名利束缚。

佛家:看破红尘,舍离名利

佛家视名利为虚幻,如:

  •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禅宗六祖慧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主张放下执着,方能解脱。


名利的辩证:古人的智慧

名利的双刃剑

古人深知名利既可激励人奋进,亦能使人迷失,如:

  •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商贾致富之事,既肯定其经济贡献,亦批判唯利是图者。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体现名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超脱名利的境界

许多文人雅士选择归隐以避名利纷扰,如: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归隐田园,作《归去来兮辞》。
  •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其傲视权贵的风骨。

现代启示:在名利中寻找平衡

当今社会,名利之争愈演愈烈,古人的智慧仍具现实意义:

  1. 取之有道:追求名利应以诚信为本,不可不择手段。
  2. 用之有度:财富与名声应用于造福社会,而非挥霍炫耀。
  3. 超然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名利的终极意义

名利如浮云,终将随风而逝,古人云:"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增广贤文》)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荣华,而在于内心的丰盈,愿我们能在名利的浪潮中,守住本心,寻得生命的真谛。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72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