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象征着旧岁的结束与新年的开始,现代人习惯称之为"除夕",但在古代,这一节日有着更为丰富的称谓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历史文献、诗词歌赋、民俗传统等多个角度,探寻古人对除夕的不同称呼,并解析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在古代,"岁除"是最常见的除夕称谓。"岁"指年岁,"除"有更替、送走之意。《诗经》中已有"岁聿云暮"的记载,而"岁除"则更明确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含义,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中写道:"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这里的"岁除"即指除夕之夜。
"除夜"是另一种常见的称呼,多见于唐宋诗词,如宋代陆游的《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这里的"除夜"与"岁除"并用,体现了古人对此夜的重视。
在民间,"年夜"也是除夕的代称,尤其强调"团圆夜"的习俗,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年夜,合家聚饮,曰守岁。"这一称呼至今仍保留在部分方言中,如吴语区称"年夜饭"。
在古代历法中,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而一年的最后一天则被称为"大晦日",这一称呼多见于日本(至今仍用"大晦日"指除夕),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零星记载,如《荆楚岁时记》提到"岁暮大傩",即与"大晦日"驱邪的习俗相关。
"守岁"本指除夕夜通宵不睡的习俗,但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直接代指除夕,如苏轼《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这里的"守岁"即指除夕这一节日。
古人认为除夕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邪祟容易侵扰人间,因此发展出诸多驱邪仪式,如汉代"大傩"仪式,由童子戴面具击鼓驱鬼;唐代以后,贴门神、放爆竹成为主流习俗。
除夕的核心是家庭团聚,古代文献中常见"围炉""守岁"的记载,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祭祖也是除夕的重要环节,体现"慎终追远"的儒家思想。
除夕的饮食习俗富含吉祥寓意,如:
唐代诗人常借除夕抒发时光流逝之感,如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宋代文人更注重节日细节的描绘,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虽写元宵,但其中"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与除夕的喜庆一脉相承。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详细描写贾府除夕祭宗祠、吃年饭的场景,展现了清代贵族家庭的除夕礼仪。
因农历腊月多为三十天,北方俗语称"年三十儿",若遇小月(二十九天),则称"年二十九"。
江浙一带称除夕为"年夜头"或"大年夜",闽南语则称"二九暝"(腊月廿九夜)。
从"岁除"到"年夜",从驱傩仪式到团圆饭桌,除夕的称谓与习俗承载着中国人对时间的敬畏、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期许,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拾这些雅称与古俗,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正如清代诗人黄景仁所言:"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全文共计1028字)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783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9im
2025-10-29im
2025-10-29im
2025-10-29im
2025-10-29im
2025-10-29im
2025-10-29im
2025-10-29im
2025-10-29im
2025-10-29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3-05-25im
2023-05-26im
2025-04-17im
2023-05-25im
2023-05-25im
2023-05-25im
2023-05-28im
2025-04-18im
2023-06-23im
2023-05-25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