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无数的文人墨客在田间地头下过笔,写下了多少描绘农耕生活的佳作,其中最为典雅的莫过于“耕篱诗句”。
古今中外的诗词之中,有大量的描写农耕之美的杰作,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宋代陆游的《秋夜将临》等等。但这些诗歌虽然都是以农耕为主题,却并不统称为“耕篱诗句”。那么,“耕篱”两个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耕田的隔离条”。种植粮食和蔬菜的时候,为了获取更好的产量,需要划出一小块一小块的领域,用篱笆或者因地制宜的物品将其隔开,在里面耕作推翻泥土、播种施肥,开垦出了新的土地。而这些隔离的领域正是“耕篱”。
耕篱是人与土地的“界限”,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符号。而“耕篱诗句”则是以描绘耕田为主题的优美富有想象力的诗句,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农民劳动美好的精神世界,反映出大自然在农耕中的温柔与残酷。
明末清初的诸多文人,在遭受了天灾人祸、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走向乡村,深入农家探寻人民的风土民情,从而创作出了许多琅琅上口的古诗词。其中魏了翁最为著名,以其《广陵耆旧》中的“勿轻直抱朴乡”一句,成为耕篱诗句具有代表性的开篇句。
耕田本就是一种宁静而明朗的劳动,而诗歌对耕田的描述更是神韵盎然:有的浪漫柔婉,有的简洁纯净,有的慷慨悲凉。重要的是,耕田诗歌常常借由农事活动来抒发情感,将人们的生命体验、思想感情置入到农耕的时间、空间之中,显得特别亲近、平等和真挚。
耕云察风,乐在其中,世人皆道“劳动最光荣”。由此可见,农耕之美源于工作的自由和奉献,非常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吟咏耕田的诗歌里,有一个很突出的主题,那就是农耕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力量——“田园之气”。
“田园之气”最初出现在战国时期,意指具有贵族风范的田园士人。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风格逐渐转为强调家庭、朴实、贞洁、清凉之气。这种气质被视作对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批判和拒绝的态度,而“耕篱诗歌”则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典型表现。农民诗人们借由对土地、天地、生命、感情的洞察,从而表达了无愧于人性的理想与思想。
在追求耕田精神的路上,少不了格律之美。唐代太康九年(公元843年),王之涣写下“登鹳雀楼”,以其迅猛的节奏和流畅的韵律,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之一,也被视作耕篱诗歌中的典型。其余如郑愁予的《春》,冰心的《即景》等等,同样把张弛有度、严谨规整的格律手法融入到田野诗句里,使得文字呈现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效果都妙不可言。
总的来说,“耕篱诗句”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具象的语言、简洁的形式,勾勒出了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精神层面既能比物质福利更高尚,又能反映现实问题的内涵。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198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5-10-18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5-04-18im
2023-06-02im
2025-04-18im
2023-06-14im
2023-06-19im
2023-10-07im
2023-06-18im
2023-06-04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