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诗文篇篇经典。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写梅的诗句可谓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轼喜欢写梅,不仅因为梅花是冬末春初的芳菲,更是因为梅花所蕴含的品质和意义。本文将从苏轼人生背景、梅花艺术特色、诗词细节等方面,探讨苏轼笔下的梅花,为读者呈现一个完整而有趣的苏轼梅花世界。
苏轼,字子瞻,号东篱,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他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36年),卒于宋哲宗绍熙二年(1101年)。他上承唐宋之精华,下启元明之风流,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顶峰人物。他的诗歌洋溢着一种超凡的魅力,历久弥新。
苏轼自幼聪慧,十三岁便通《论语》,十七岁中进士,早年曾任广东惠州、潮州等地的地方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黄州、淮南、儋州等地。在这样多次辗转流离的经历中,苏轼兴趣广泛,艺术才华洋溢,热爱绘画、书法、诗词、音乐、品茶和酒文化等。直到今天,他仍被后人称为“东坡先生”,被誉为千古文章巨匠。
梅花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德行斋主人”——李时中所赞美的“冬夜读书怀邯郸故人见寄”中独钟的“梅正开时节,雪犹结春心”的代表。同时,梅花也被视为“伪中正”,约瑟·菲特尔说:“它不是准确意义上的东西,而是个比喻,一个象征,一种观念。”梅花在诗歌中常喻尊贤、独立自由的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崇高的象征之一。
苏轼的梅花诗篇,每一首都有自己的特色。总体来说,苏轼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而他写梅花的又以自然为基础,散发着诗情画意之美。他的梅花,或秀丽清寒像“正月初一,瑞雪纷飞,半开半落;或枯叶胜梅,但梅香永远”,或洒翠亭梅,充盈着纯女性的美感和纯净的灵气,每一首都悠洋深婉,令人陶醉,颇有趣味可循。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黄泥更不称家。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楼上尽婵娟,庭前美人折花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和十年,谪宦潮州。
至今夜郎城闹市,烽火狼烟夕照红。
草木有情皆白发,谁怜履道求仙翁?
满目山河远,游人长唱故园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上三个诗篇,都包含了苏轼对梅花的情结。关于第一个诗篇,苏轼写的是自身经历和生命感受。其实,这并不完全属于梅花的诗篇,但却能在这首诗中感受到梅花清而纯之美。他们彼此照映,互相映衬,使整个诗篇充满了深沉的思考与感慨。
第二个诗篇内容最复杂,颇为使人神迷。在诗意方面,他表达强烈的离别情感,在梅花之上掺杂了一些派奇艺术的因素。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作品,无疑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篇《水调歌头》则是充满了哲学思想、美学意味和缠绵柔情。苏轼独特的写法,让人如坐夜月中,心灵得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7060.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5-04im
2024-03-25im
2025-05-05im
2025-05-05im
2025-05-07im
2024-03-03im
2025-05-05im
2025-05-08im
2024-01-05im
2025-05-0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