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苟且是什么意思(古文中苟且是什么意思啊)

作者:im 时间:2023年06月14日 阅读:651 评论:0

古文中苟且的含义及其文化背景

古文中苟且是什么意思

古文中苟且的含义

苟且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只求生存的状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苟且一词经常出现,通常与贫困、落魄、失意等情况联系在一起。古人认为苟且是一种可耻、低贱的生活状态,是对人生的一种否定,因此在古代文学中,苟且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些不幸、不堪的境遇。

苟且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苟且无用,长有怀抱。”这里的苟且指的是无所作为、无所用心的状态,与后来的含义有所不同。到了唐代,苟且的含义开始与贫困、落魄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将进酒》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里的苟且指的是为了生存而委曲求全的状态。

在宋代,苟且的含义更为丰富。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这里的苟且指的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的状态。

古文中苟且的文化背景

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苟且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中,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极大。贫困、落魄、失意等状况很常见,而大多数人都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默默忍受苟且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常常被文学作品所描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弊端。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苟且有时也与道德伦理有关。古人认为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不应该只满足于安于现状。苟且是一种对人生的否定,是对人的精神追求的一种背离。在古代文学中,苟且通常被视为一种低贱、可耻的生活状态。

虽然古代文学中苟且的含义与现代的含义有所不同,但是苟且这种状态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620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