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人类情感的抒发。有悲的诗,有喜的诗,也有那件悲欢不通的诗。这里并不是指那些必须悲欢交加才算是好诗的作品,恰恰相反,它是指那一种明明应该只有快乐的文字,却因为不可避免的道理而带来伤感。
首先,必须澄清一个问题:悲欢不通的诗到底是悲中带喜还是喜中带悲?
△悲中带喜
这类诗的表达方式,最常见于写情爱的诗歌中。比如,诗人可以描述初次恋爱的美妙,却又牵涉到两个人的将来对未知的焦虑和忧虑,反而使初次体验的甜蜜化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念。
△喜中带悲
这类诗则更多地表现于物质之中。比如,描述可爱的生物,但却有着它们自身存在时间短暂地忧虑。无论是动态的花草和生物还是静态的珠宝,都只能沉默地忍受它们被摘下、夺走,甚至最终凋零。
为什么悲欢不通?这其中的原因,多数情况下是生命力本身所造成的。
人生是由起伏而组成的。没有经历过忧乐,是很难完全领略其价值的。与此同时,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眼前的一个局限。即使是那些思想家、艺术家和文学家,在他们彼此交流探讨的时候,也同样会止不住地墨守偏见和道德观念,导致他们对待问题,往往只能一成不变地固守在旧时光。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光环效应。人类对于高尚、高端的追求往往伴随着揣摩和超越,以此获得“别人做不到”的优越感,也就忘记了表面下的鸡毛蒜皮。在这个背景下,任何事情都会被赋予大于实际价值的感觉。
再回到悲欢不通的核心思路上。这类题材其实并不是固体的,而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抽象思想。在这样的思路下,任何场合、任何素材都可以成为悲欢不通的呈现载体。
比如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悲中带喜很常见于写情爱的诗歌中。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荷叶杯·题张孝常红楼半月亭》
登临那日云遮去,山极寥廓人自远。
三湘水远田肥熟,八月秋高月清洌。
最是玄明下翠黛,一片浩然凝贞洁。
白首壮心无人问,青芜长揖雨深夜。
此处提到的“玄明”,指代作者蒋捷,谓其心境纯净。而诗中反复出现的咏月之言,正是对那些美好缥缈的事物的追求。
第二个例子:《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籁此俱寂,但见波涛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前者类似,该诗也以对自然的态度为开端。而后依靠对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主张,更深刻地阐述了如何处理人生压力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之间豪不屈服的坚定态度。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上,我们得以发现悲欢不通的思路源远流长,涵盖厚重。作为一种表达,人们试图从中汲取共鸣。
也许更广义的悲欢不通并不能用最简单的叙述来揭示,毕竟我们在情感上是有所偏向与阈数设定的。无论如何,它始终以一种神秘主义的姿态,鹤立于田间地头,引导着诗人和我们走进宝藏之中。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736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3-05-25im
2025-04-17im
2025-05-02im
2025-04-17im
2025-04-17im
2023-06-23im
2025-04-18im
2023-05-25im
2023-05-26im
2023-05-25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